專訪盧寵茂父親節

瑪麗醫院肝移植外科主任兼主診醫生盧寵茂教授,剛在父親節前夕,成功為肝臟停頓陷入昏迷的小學教師黎美兒換肝,捐肝的正是病人二十歲長子,經歷十三個小時的手術後,「母子平安」。兩個骨肉本已相連的寶貴生命,血脈連繫更深一重。

盧寵茂在四月獲港大頒發秦蘭鳳基金教授(肝膽胰外科)榮銜,表揚他的妙手醫術,仁心則顯露於對待病人及家屬之情。黎女士幼子十八歲,長子二十歲,都恰巧和盧寵茂長子幼女同齡。黎女士的幼子比兄長早一天從英國飛回香港,立即到醫院 檢血捐肝救母。盧寵茂:「她幼子只大我女兒三天,都在英國唸書」。當時不期然代入了父親的心態:「假如是我或太太需要換肝,我會接受女兒的捐肝嗎?……這是一個很困難、很困難的決定……我也不知到其時我的反應是甚麼,我答不到你。很多人都說會捐肝給別人,但當真正推入手術室時,卻是另一回事。」果斷的大國手,面對切身的假設性問題,眼神稍有茫然。

在盧寵茂眼中,十八歲少男少女仍是「好細個」。「看得出他是很著緊媽媽,很想救她,但他只有十八歲,剛剛成年。剎那間,我不忍心,也矛盾應否順從他的捐肝意願……」已為人父的盧寵茂臉上,抹上一片猶豫。「醫者父母心」大概不假。

糾結的兩難,上天已準備好完美解答。幼子驗血結果顯示並不完全適合捐肝,放棄大學入學試的長子剛好從英國趕抵瑪麗醫院,驗血結果比弟弟更適合捐肝給媽媽。盧寵茂說:「哥哥二十歲,身體較成熟固然更適合捐肝,也更見他考慮透徹和意志堅定。」經過十三小時手術,哥哥的三分二右肝成功移植給媽媽。手術剛好在父親節凌晨五時完成,天邊一線曙光,照亮了黎女士丈夫林先生的內心。沒有任何父親節禮物比「妻兒平安」更寶貴。

今年父親節,黎女士一家躍過危急關頭,固然深感難忘;為人父的盧寵茂,認為這個父親節難忘嗎?盧寵茂心裡,更難忘的 是十多年前的一個中秋節。中秋正日當晚,一位丈夫肝臟告急,陷入昏迷,太太捐肝救夫。「他倆一家大細,有兒有女。我犧牲的,只是一頓和家人同桌的中秋晚飯,但就換來另一個家庭就得以團聚。手術十多年年,他們一家生活得很好,犧牲我一晚中秋節,換來他們家庭十幾年的中秋團圓,作為醫生,這已經是最好的回報 和滿足感。每幫到一個人、一個家庭,我就很難忘,沒所謂父親節與否。」說到這,盧寵茂已回復自信滿足的神態,微笑且眼光閃亮。

專訪盧寵茂錄音片段1

父親節對盧寵茂,另一層面上有雙重感想。他畢業後一直很投入醫生的工作,所以忙得陪伴家人時間也少;七年前父親離世,後悔以前沒多放時間給家庭,現在更努力把握和家人共聚時間:「所以明晚父親節,我會與媽媽和家人一同吃飯,我媽媽已八十六歲。」同時為人之父,盧寵茂的兒子也唸醫科,也有與趣做外科:「可以預見,他也會忙得沒有時間放在我身上,『重蹈覆轍』走我走過的路。不知他未來會否後悔少了機會和我相處,但我自己作為醫生,已有心理準確,接受這是作為醫生的專業和承擔,正如我父當年接受我因工作忙而少陪他一樣。」

專訪盧寵茂錄音片段2

幼女有沒有埋怨呢?「哈哈!早已過了要埋怨的年齡!但看得出他們小時候是不開心的,例如和他們玩到中途要回醫院,周末又要工作等等。但要家人要明白,這正是作為醫生的專業承擔和責任感。也有醫科生入讀時說不怕辛苦,個個都說要幫人,希望他們畢業後仍說同一番說話,畢業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都要做得到,這才是醫生的專業精神。」有時間,盧寵茂把握機會和子女打乒乓球、籃球和踏單車:「能夠透過一起活動溝通更重要,坐下一起傾偈講嘢『有乜好講吖』!」

訪問時正值父親節前夕(晚上十一時多,不足一小時就到父親節),作為父親的盧寵茂,有沒有說話跟家人說呢?盧寵茂首先感謝太太:「最了解我、最體諒我的一定是她。子女小時候, 也由她照顧好,解釋我是去了工作。」至於子女,盧寵茂坦白承應,相比其他小朋友他們得到較少的父親相聚時間,不過相信他們明白:「我相信他們明白我,否則我兒子也不會選擇讀醫科。這證明他原諒我,也明白這是做醫生的專業」

不記得從哪裡口耳相傳聽來的,有大學醫學院教授,教醫科新生時,要他們想像行醫的對象是自已最親密的父母、兄弟、配偶。這位懷著父母心的醫者盧寵茂,每天身教示範都這個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