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選票 改變台灣政治版圖

作者胡文茜,台灣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四年級生

編輯│黃正宜 撰文│胡文茜 攝影│Lu Ming

116taiwan2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台灣舉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地方選舉,執政的國民黨輸掉了六個直轄市中的五個。此次選舉被喻為二零一六總統大選的前哨戰,選前多數媒體將焦點放在選情膠着的台北市與台中市,但選舉結果出來之後,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讓人吃驚。

選前,多方文宣皆出現針對其他候選人的攻擊,負面選舉確是此次選舉的寫照。過去學者認為,負面選舉會令中間選民倦怠,使選戰回歸基本盤,也就是對傳統的政黨認同。然而在是次選舉中,一向是國民黨票倉的桃園變天了,連被認為國民黨擁有絕對優勢的新北市也僅僅贏了兩萬四千多票。

是甚麼造成了讓人跌破眼鏡的結果?從得票中發現,在上屆地方選舉中投給國民黨的人,紛紛轉投他黨或選擇不投票。在新北市,國民黨的得票相較上屆少了二十萬票。這些人是誰?他們是台灣政治中的獨立選民,投票以候選人的政策與形象為標準,非長期的政黨認同。正是這些獨立選民,重塑了台灣的政治版圖。

柯文哲現象

柯文哲,或稱青山文哲(其父於日治時代曾改姓青山),或稱柯P(P乃教授professor之意),是本次選舉中最矚目的政治新星。原為台大醫院醫師的他,獲得民進黨禮讓,以無黨籍參選。對台北市選民而言,他是個樸實、新鮮、不屬於兩大黨的新選擇,再加上他明快的作風與直爽的發言,很快獲得選民的支持,特別是年輕族群的擁戴。不同於其他候選人,柯文哲在網路世代中的影響力極大。比起傳統的競選策略,他透過網路媒體傳播消息,拋棄傳統的動員,改採取輕鬆的音樂會作為選前之夜的活動,拒絕插旗與宣傳車掃街、開放票選勞工局局長等作為,再加上其主打「開放政治」以及「資訊透明」兩項概念,深深擄獲年輕選民的認同。柯文哲亦號召大眾加入監票部隊,達成更公平的選舉。這樣新奇的作風,使他獲得市民的支持,打破了當年民進黨陳水扁於台北市長選舉的得票,以八十五萬票大勝對手,成為新任的台北市長。

網路世代的興起

116taiwan談起此次選舉中舉足輕重的族群,大概非網路世代莫屬。隨着臉書的發達和通訊軟體的擴張,政治參與的範圍越來越廣,年齡層也隨之下降,首投族也在選舉中擔負起重要角色。在太陽花學運中,當政黨體系無法明確反映民意時,學生選擇佔領立法院,然後透過網路的傳播與串連,獲得更多的迴響和支持。

網路的發達也成就了柯文哲的高支持度,他發表在網路上的政策白皮書亦獲得認同。然而,網路的消息來去匆匆,容易炒作卻不易被證實,易造成人身攻擊與過度崇拜,在選戰期間也因而遭受批評。

公民社會的勝利

在選舉結果出爐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記者會中提到「面對人民的力量,我們只能更謙虛」。近年來台灣經歷各種事件,從洪仲丘軍審法,到近來的食安問題,都是執政黨招致民怨的引爆點,從白衫軍運動到太陽花學運,社會不再沉默,選擇用社會運動提出訴求,欲改變政府。然而政府忽視民意,正是此次執政黨慘敗的原因。目前承載着台灣公民社會的,不只是傳統的社運分子,也包含了新世代的力量,透過太陽花學運、自發的割闌尾行動、青年返鄉投票,皆可看出新世代的公民參與。跳出傳統的藍綠對立,逐漸穩固的公民社會,確實透過選舉帶來改變。

綜觀本次選舉,人民用選票告訴執政黨,台灣人不會從一而終盲目支持,也不想為模糊不清的兩岸政策買單,如果執政黨不面對人民真正在乎的問題,像是食安與房價問題,而是拿虛幻的經濟前景來承諾人民的話,人民大可選擇用選票懲罰執政黨。戰敗的政黨應做的,不僅只是重要人物下台道歉,為選舉負責,更要為自己的政策和剩下來的支持者負責;反之,勝選的政黨也不僅是驕矜自滿的規劃二零一六年大選,更要傾聽民意並提出新的政策方針。畢竟,政治人物由人民授權,在民主制度不變的法則下,人民永遠有權用選票說話。同時,也期待新的領導人能兌現競選承諾,不忘初衷地給人民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