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高壓教育下的新一代

119exchange

撰文│陳可童 編輯│曾駿豪  美術│林煒彤

作者陳可童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三年級生,現於南韓當半年交換生。

凌晨十二時多,首爾的地鐵站內仍充斥著候車的高中生。我感到疑惑,於是向韓籍室友查問,她卻淡淡然地說:「這很正常啊!我讀高中時,由早上八時半上課至下午四時半,然後補課兩小時,接著大多會上補習班,或留在課室自修至凌晨十二時。」雖然晚上在校內自修並非必須,但韓國的老師會不斷游說學生努力補課,以增加入讀名牌大學的機會:「我們的目標是入讀首爾的三大學府,因為更容易進入大公司工作,賺取更高的薪酬。」

「成績決定命運」的觀念對韓國人來說幾近是信仰,比香港人信奉的程度更高。同樣奉行填鴨式教學、以考核學生的背誦能力為主,韓國與香港情況相近,學生埋首做功課、背誦溫習至深夜已被視為理所當然,補習風氣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為入讀名牌學校無所不用其極,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

不過我萬萬想不到,韓國的高壓教育原來比香港更「瘋狂」。針對長得荒謬的溫習時間,韓國政府曾實施宵禁,禁止孩子晚上十點後補習,違反者會被罰款;每年十一月舉行的大學入學試,更備受全城關注。在高考期間,有需要的考生可乘警車趕抵試場;進行聆聽測驗時,政府禁止飛機升降和空軍訓練,連股市都要延遲開市;考生父母亦非常緊張,為子女預備好兆頭的食物如年糕,希望他們牢記知識,又會去祈求成績幸運符。

室友補充:「大多數老師不願、甚至阻止高中生花時間於課外活動,怕會影響學業,而絕大部份同學都會服從。」我和其他香港交流生討論兩地大學生差異,一致認為韓國大學生普遍較香港的勤力,較少出現「臨急抱佛腳」的狀況,但韓國的教育以背誦為主,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變通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上月,我和韓國同學一組做匯報的時候,發現他們習慣讓前輩主導,匯報方式不可太突出,習慣照著既定的稿件朗讀出來;在被問及個人看法時,他們只會回答課本上的內容。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在於學生獲取了多少知識,而是培養出怎樣的人、怎樣的價值觀。不少韓國學生在試場上脫穎而出後,學習心態依舊,目標只是考取好成績,進入大企業工作,最理想是一輩子都不用轉工。韓國大學甚至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若學生能在畢業前找到一份好工作,學校准許該學生在未修畢學分的情況下畢業,馬上到企業工作,十分功利。

四月十六日的晚上,我與兩個美國和菲律賓的交流生到春川明洞吃飯。走到明洞購物街的入口,映入眼簾的不是韓國明星代言的海報、或五光十色的店鋪和餐廳,而是一個個飄浮著的黃色汽球和寫滿文字的黃絲帶,悼念一年前世越號海難的死者。大批市民坐在街上,有的身穿黃色雨衣,有的緊握黃絲帶,神色沉重地聽著學生悼念船難的奏曲。吃飯時,美國的朋友問:「南韓政府固然要為搜救失敗而負上最大的責任,但為什麼那些學生不逃出來,在生命受威脅時仍乖乖待在船艙內?難道他們連生存的掙扎都沒有嗎?」

回到宿舍,我問室友:「假如你是當時乘坐世越號的學生,你會留在船艙內嗎?」她答道:「我會,因為船長叫我們留在船艙等待拯救。他是船長,我們習慣相信長輩的命令。」韓國人相信國家能在短短十年間富強起來,全因為他們勤奮、服從和愛國的民族特質。不過,若這些特質走向極端,會否帶來超乎想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