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新論 外勞監管不容忽視


一九八九年港府推出新機場計畫,為求在九七年前建成新機場,港府九零年開始
輸入外勞。可是港府在推出整個計畫前,沒有周詳的考慮,又缺乏完善的監管制
度,釀成混亂。

行政局在九四年通過把外勞配額提高至一萬七千人時,竟然沒有考慮監管問題。
早於八九年,房屋署在沙田的地盤也因輸入過量外勞,出現炒賣配額的情況。港
府未能汲取教訓,盲目提高輸入外勞的配額,儼如向建築公司宣告只要能盡快完
成工程,則輸入多少外勞也不成問題,種下一連串外勞糾紛的禍根。

由新機場工程統籌處、勞工處、入境處、經濟科及統計處組成的聯絡委員會,審
批外勞申請漏洞百出。一項四千多萬元的工程合約,三千多萬元是原料費,一千
多萬元是工程款項,但是承建商以此聘請五百多名外勞到港工作八個月,每人每
月工資約一萬元。根據這些數據計算,外勞工資已達四千多萬元,合約總值根本
不夠支付他們的薪金。荒謬的是港府居然批准該宗申請﹗

沒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沒有詳細考慮輸入外勞的申請,使新機場輸入外勞計畫淪
為不法商人搾取利益的溫床。國內勞務公司濫收勞務、住宿、伙食等費用,剝削
一心來港謀生的外勞,中方對此不能坐視不理。

承建商去年中曾在一片要求聘請本地工人的呼聲下,假意迎合勞工處的要求,公
開招聘本地工人,卻在面試時,刻意刁難本地工人,打破他們的「飯碗」,目的
是要輸入外勞、炒賣配額、減低成本,牟取更多利潤。

新機場工程統籌處至今仍不承認審批輸入外勞申請失當。若港府官員仍然要「面
子」,不以務實的態度解決問題,則原意加快進度、節省成本的新機場輸入外勞
計畫,恐怕只會不斷產生問題,得不償失。


這個經驗太寶貴

本刊第三期刊登了一篇探討預委會角色的文章,訪問過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
浚生。作為一份實習刊物的記者,能夠訪問到這位日理萬機的中國政府駐港發言
人,感到十分雀躍。不過,其後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則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為了獲得採訪機會,記者答允新華社教科部官員的要求,稿件完成後交給他們過
目,但強調本刊編輯有最後刪改權。該官員閱畢稿件後與記者聯絡,表示文章內
容屬實,只是其中一段描述張浚生說話的語氣不確,應將「直斥」一詞改為「哈
哈大笑」。記者重聽錄音帶多次,聽不到該處有笑聲,於是沒有修改。

其後記者三番四次接到該官員傳呼,怪責記者不懂「記者守則」,又不依照指示。
雜誌出版後,該官員再「邀請」當日參與訪問的記者到新華社「飲茶」。席間他教
導記者要適應「社會現實」,要尊重地位崇高的被訪者,若不改變態度,記者日後
難以立足新聞界。

本刊今期刊登了張浚生的專訪稿件。記者依協議把稿件交新華社教科部官員過目。
該官員其後要求記者修改一小部分內容。記者將一些資料上的錯誤更正了,但對於
張浚生在訪問時沒有說過的語句,則未有加插在文內。該官員遂要求記者以書面解
釋拒絕修改的原因。由於刪改權在編輯是本刊的原則,而且早已向該官員闡明,故
本刊認為毋須再以書面解釋不予修改的原因。 這份實習刊物出版至今只是第四期,想不到我們一、二年級的同學已經親身體驗到
現實的壓力。這次經歷對於在前線日夜拚搏的現職新聞工作者來說,可能是微不足
道,但對於我們這群仍在校園的初生之犢則相當寶貴。

更正﹕上期《大專利益卡中尋》一文中,港大的被訪者張先生的職銜為港大外務處
助理處長(校友事務),而吳開祿則為港大財務處助理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