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感覺從沒有離開過新聞界


編輯■黎曉凝  記者■周曉暘

中大新聞獎特輯

鏡頭背後的蘇啟智

區家麟: 不走所有人走過的路


劉進圖: 新聞獎要以人為本

Shamdasani Ravina: 我是人權提倡者

憑「特首是否欽點╴v一問成名的張寶華,曾是有線電視新聞部(中國組)高級記者,專負責報道領導人外訪的新聞。兩年後的今天,離開了前線記者崗位的她,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的高級副總裁。然而,當她回想起過去十年的記者生涯時說:「我現在仍然十分喜歡做記者。」

六四影響 成就十年記者夢
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令全球華人驚愕不已,當時張寶華只有十六歲,她被那些與自己年齡相若的中國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內絕食、靜坐的一幕感動。她相信社會要進步,人民必須辨真相、明是非,自此她立志當記者,揭發社會不公義的事情,幫助弱勢社群。在她的著作《新聞背後》中更曾提到:「世界並不美好,人性也不善良,才需要有記者的存在。」 張寶華一九九五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在《南華早報》當了三年政治記者後,便一直在有線電視新聞部工作,直至二零零五年才離開電視台到英國進修,前後共當了十年記者。在《南華早報》工作的三年,正值香港回歸前後,政治新聞備受關注,因此張寶華的報道就經常成為《南華早報》的頭條,給她很大的滿足感。從那時起,報道新聞的滿足感是她工作的一大原動力,正如她前上司有線電視執行董事趙應春說:「張寶華是個很有熱誠的記者,每次分配給她的工作,即使不眠不休她都會盡力完成。」

花瓶主播?專業記者?
很多人認為,現今的女主播大都只有美貌,沒有智慧,甚至有人會用「花瓶」來形容她們。張寶華慨歎:「被形容為『花瓶』的女主播,常常要付出雙倍,甚至三倍努力,才能證明她們的實力。」她認為年輕貌美不代表沒有實力,因為「美麗女主播」也可以受過專業訓練,讀起稿來字正腔圓,面對突發事情處變不驚的。 事實上,曾被譽為「新聞之花」的張寶華也聽過不少「閒言閒語」。早在《南華早報》當記者時,她的衣著已經跟其他「行家」不同:「為甚麼記者一定要穿T恤、牛仔褲?記者也可以穿得很得體的。」她認為記者是一個高尚的職業,著重外表、愛打扮其實是對這個行業的尊重。

「跑」新聞 「跑」出後遺症
常言記者要有「鐵腳、馬眼、神仙肚」。二零零三和二零零四年是張寶華「跑」新聞的「高峰期」,那時候,她差不多一個月乘一次飛機:「先飛莫斯科,再飛台灣、南美,然後飛回台灣……」那時常常馬不停蹄,今天在歐洲訪問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明天又可能要跟隨國家主席曾慶紅到非洲外訪,她這樣形容自己:「當時我就像一匹馬,不停往前衝,沒有停下來休息的時間。」不停跟隨國家領導人四出外訪使她身體健康每況愈下,記憶力大不如前,經常乘飛機更令她耳水不平衡,她說:「那時我睡覺不能關燈,一關燈,我就像鑽入了地牢一樣,好暈。」

對新聞「念念不忘」
身體不好,再加上有感採訪工作到了「樽頸位」,難以突破,張寶華在二零零五年毅然離開有線,考取「志奮領留英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修讀與新聞有關的課程。期間她做了一個回歸十年來香港報章「染紅」情況的研究,探討香港的傳媒老闆受北京政治影響或和北京之間的經濟關係。這個研究使她重新反思什麼是「新聞自由」:「新聞界一直強調的獨立自主,現在還存在嗎?」即使她已不再是前線記者,但她的心仍離不開「新聞」。 張寶華現在是上市公司豐德麗控股的高級副總裁,但仍會以「自由人」身分為雜誌和報紙撰寫人物專訪、評論等,同時又主持香港電台節目《政壇新秀訓練班》。記者問她有否想過重投新聞界,她說:「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新聞界。」雖然她現在沒有做前線記者的工作,但依然很關心社會,仍然會找渠道向公眾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她曾在報章上發表自己對政制發展綠皮書的意見。

人生第一個獎
二零零三年,張寶華奪得第一屆中大新聞獎的「傑出表現獎」。 她表示,這個獎帶給她很大的肯定和鼓勵:「我覺得之前拿的都不算獎,這個才是我人生的第一個獎。」 當年提名她參賽的資深傳媒人陳慧兒認為,很多香港記者都十分有拼勁,有「見大人而藐之」的勇氣,張寶華在這方面的表現尤其出色。她又提到張寶華追問中央是否欽定特首,被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事件,她認為,張寶華問的問題不「naive」,只是一心為市民尋求真相。 正如評審委員之一的吳明林也曾說過:「從來沒有幼稚的問題,只有幼稚的答案。」


曾於零五年赴英國牛津大學進修的張寶華,表示能在那段時間靜下來,思考自己的記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