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一條經過歷史洗禮、人事滄桑的街道。這裡不僅是殖民地歷史的象徵,更是「一街兩制」的體現。隨著時代變遷,中英街面對嚴峻的考驗。
今天,我們再看不見昔日繁榮的街道,看見的只有一間一間空置的店舖。中英街的居民慨歎今天的凋零,回望過去的歷史,雖感人面全非,這裡的老街坊卻說:「情未變。」
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滿清政府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了《拓展香港界址專條》,把新界租借給英國,自此中英街成為中港陸上勘界的一部分。街道中間的一條界線,硬生生把這狹窄的街道劃分,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
曾經風光繁華 現在門庭冷落
七、八十年代是中英街的輝煌時期,內地開放為她帶來無窮商機,也帶來了「天下第一鎮」的美譽。
一九七八年,中國開始採取開放門戶政策,並在次年成立了深圳經濟特區。是次改革開放為八十年代的中英街帶來嶄新的面貌。那時,內地人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中英街遂成為他們的購物熱點。
根據深圳鹽田區委及區政府出版的《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簡介》中記載,當時每天的平均旅客超過一萬人次。有這麼一個傳言:中英街的商戶在日間賺取的錢要放在大麻包袋裡,到晚上才有空掏出來點算。
今年六十九歲,在中英街土生土長的溫蔭伯伯就在這時抓緊機遇,在英界開了店舖,賣衣服給內地遊客。溫伯伯說:「當時最多內地人買的是衣服和金飾,生意額可高哩!那時每天有一千元收入,現在只有三百!當時我們有閒錢,街坊街里一起常常到碧海茶樓午膳。」
現在的中英街繁華不再。當問到現在商鋪的生意怎樣,中英街居民一臉無奈。九十年代末期,中國經濟起飛,內地的貨品應有盡有,內地市民能夠在國內購買所需。再者,二零零三年內地開放自由行政策,國內遊客可以輕易到香港市區購物,中英街便失去吸引力,商店的生意更一落千丈。居民要在逆境中求生,只好「馬死落地行」。高價潮流貨品滯銷,他們就改賣廉價貨;旅客只是走馬看花,很多受訪商戶就把商店轉型,現在開金行的溫蔭伯伯當年就由賣衣服轉為賣雜貨,在七九年嫁到中英街的鄧太太也將服裝店轉型為藥房,主要顧客多是街坊鄰里。
內地經濟迅速發展和自由行興盛的確影響了中英街商戶的生意,但說到生意低落的主因,居民不約而同地歸咎某些商戶的不良手法。溫伯伯不滿地說:「現在中英街複雜了很多,以前全是原居民,現在約七成是外來人,其中一些商戶很缺德,他們『做臭』了中英街的名譽。」
鄧太太也說,經常看到不良商戶強拉遊人購物,甚至會打架生事,自己也曾受牽連。鄧太太憶述:「他們一邊打架、一邊闖進了我的店鋪,還不小心破壞了我不少貨品呢!」
只要有這些害群之馬,其他商戶難免被拖累。鄧太太無奈地說:「有些挑剔的內地遊客一進來就批評這是假的、那是冒牌的,心裡很不好受,但也只好啞忍。」
「一街兩制」 監管困難
中英街的「一街兩制」是吸引遊客的主要因素,旅客史先生形容:「沒有去過故宮就是沒有去過北京,沒有到過中英街就是沒有到過香港。」
但中英街這種特點,現在卻成為一些人鑽法律空子的最佳屏障。溫蔭伯伯指出:「有些不良商戶在英界設店,找一位香港人登記作負責人,其餘都是沒有身分證的黑市勞工,香港警察一來巡視,黑市勞工便跑到華界,警方也無可奈何。」
除了勞工監管問題外,監管商品也非常困難,甚至造成了「兩不管」的局面。新界沙頭角商會主席曾玉安表示:「不良商戶沒有在單據清楚列明他們是香港商店,或列明他們提供的是香港貨品,所以縱使他們在英界中英街賣假貨、冒牌貨品或詐騙,香港政府都很難監管。而內地政府又認為他們在香港的範圍銷售,不會加以插手。」
簡樸的生活 濃厚的人情味
中英街的商戶在一片長嗟短嘆聲中訴說著現在面對的困境,但談起中英街的歷史卻是意猶未盡。
六、七十年代的中英街經歷了大批鄉民逃亡來港,大量內地人從大陸非法入境到香港,其中不少是經中英街抵港的。直至一九八零年十月,抵壘政策(內地居民若能抵達香港市區,接觸到香港的親人,便可獲准在港居留。)取消後,偷渡的情況才緩和下來。溫伯伯憶述:「以前並不是賺很多,但都比內地生活幸福了。可能是中英街守衛沒那麼森嚴,每晚都會見到很多內地人歷盡艱辛走過來,為的只是尋找心中樂土。」
六、七十年代的中英街還是一條偏僻落後的街道,商鋪的顧客主要為當地人,遊客則不多。溫伯伯在二十歲左右就接手父親的工作,在華界賣豬肉及燒酒給當地漁民。他表示因為地域問題,當時大多數的沙頭角居民都是和當地的居民嫁娶。
「那時候生活很簡單快樂,與街坊也很融洽。我與太太也是在中英街認識的,她的家在中英街華界的『萬順興』賣雜貨,又一起在群雅學校學習(沙頭角擔水坑村),朝夕相對,也就發展出感情來。」溫伯伯說話時掛著靦腆的笑容。
逆境之中 是留是走?
溫伯伯是沙頭角區的原居民,中英街見證著溫伯伯的成長,溫伯伯同時見證著中英街的興衰。他慨歎地說:「畢竟在這裡生活了近七十個年頭,與街坊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怎捨得離開?」但溫蔭伯伯的兩子四女全都在外國定居:「在國外打工不用那麼辛苦又有假期,他們都不願意繼承我的生意。」
鄧太太在七九年嫁給在中英街開店的丈夫,開始了在中英街的生活。鄧太她無奈地說:「如果可以走的話,我們早就走了。商鋪是買不是租的,難道現在能找到買家或租客嗎?而且外面也難找工作,我們還是要撐下去,給孩子們供書教學。」鄧太太補充說:「不過,我絕不會讓孩子繼承我們的生意。這裡沒有未來,我們不識字才留在這裡,總希望孩子可以到外面闖世界。」
小街縮影歷史
香港的百年歷史縮影在這條只有長二百五十米,闊四米的小街道。這裡曾經中英分隔,象徵著殖民地的歷史。現在這裡中港相隔,體現了「一街兩制」的獨特風貌。
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議大幅縮減邊境禁區範圍,開放沙頭角,也有議員提議讓更多市民可進入中英街,可是,建議卻因邊境保安問題而不獲政府支持。不能開放,中英街的發展將會更加困難。或許,中英街的購物熱潮會隨著年月退減,但她的歷史價值卻肯定絲毫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