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線報道
 

新編中史教科書
打造淡忘「六四」新一代

編輯■古偉牧 蔡宇飛 記者■黃愛華 黃靜嫻 黎曉凝

  生於八九年,將於來年五月參加會考的中五同學,是首批修讀新編中史會考課程的學生。該課程首次將「六四事件」加進近代史中,惟新版中史教科書有關內容用字輕描淡寫、篇幅簡短,有淡化「六四」之嫌。有學生在閱讀相關教科書後,認為「六四」不是一件大事,並指書本內容不能令他們對事件有充分了解。

親中用語寫「六四」
  中學最常使用的中史教科書,出版社主要有文達、現代、教育圖書及齡記四間。文達出版社記述得最簡略,約用了三十字就描述了整件「六四事件」,其他出版社的篇幅也未見詳盡,大概以不多於一百字交代了事發經過及影響。它們的用語如「群眾的行為超越了政府的容忍限度」及「中共中央認為這是有人從中挑動」,並以「政治風波」及「學潮」形容事件,都較為接近中央定性的用語。其中三本教科書以「清場」形容中央處理「六四」的方式,文達則形容事件「最後經政府武力干預方告平息」。值得一提的是,四本教科書均未提及事件釀成的死傷數字。

  沙田官立中學中史科科主任馮黎妙儀表示,教科書提及「六四」的篇幅不多,是因為採用了略寫法。編者以中立角度寫史實,沒有加入評論,目的是留待學生獨立思考。她謂若編者把個人角度也包含在內,就等同叫學生「死讀書」,反會違背新課程的原意。

   有教師也指出由於資料不全,歷史未有定案,以致「六四」問題難以編寫,故出版社做法恰當。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主席梁炳華表示:「在歷史未有定案前,胡亂撰寫是不負責任的,既會對在生的人造成傷害,也會誤導讀者。」

  蒙民偉書院中史科老師麥希文則認為,官方在「六四」問題上缺乏配套,民間至今仍難以得到全面 資料,加上「六四」還未有定論,所以暫時不把「六四」放入課程重心也算恰當。

  部分老師卻認為這理由並不充分。曾參與八九年五月一百萬人大遊行的葵涌循道中學中史科老師吳偉業表示,正因為「六四」問題在很多方面還未有定論,正反雙方辯論激烈,就更應該在教科書上詳寫,好讓學生掌握正反雙方的意見。對於四大教科書出版社均沒有提及「六四」的死傷數字,吳偉業批評,部分出版社有刻意淡化「六四」之嫌,做法儼如掩耳盜鈴。

「學生的血白流了」
  迦密主恩中學中史科主任孔士敦也表示,教科書並不完全做到客觀持平,刻意回避「六四」問題。他指出既然「六四」未能蓋棺定論,教科書更應由不同角度述說這件事,方能引發更深入討論。他提及:「還記得當年人人大字標題寫道『學生的血不會白流,人民不會忘記』。現在甚至連死傷或者流血都不提及,違背了當年對學生的承諾。」

比日本扶桑社更差
  教科書處理「六四事件」的手法惹來爭議,孔士敦認為香港人既批評日本竄改歷史教科書,投訴他們把「南京大屠殺」淡化為「南京事件」,香港教科書卻同時回避「六四」,沒有教學生認識這件在中國近代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吳偉業更稱:「文達的中史教科書刻意淡化『六四』事件,比日本扶桑社還要差。」他指扶桑社也有在歷史教科書提及「南京大屠殺」,只是不承認有人在事件中死亡。

  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指出,即使日本扶桑社篡改歷史,但該國也有寫得比較客觀的教科書,反觀香港連這類教科書都沒有:「我們指摘日本人,但人家都有選擇的權利;反觀香港卻是『史論一律、千人一口』,令人擔憂。」


出版社免開罪中央
  現代教育研究社前副總編輯何良懋,曾參與現代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中後期製作,他直言現代出版的教科書,在內容和篇幅上都不夠理想,因教科書並非把「六四」當作正文處理,而是寫在註解部分。他說:「這不是好的處理手法,因為『六四』不只值得一個註解的位置,但我已盡自己所能,爭取由我在註解中寫『六四』。沒有了我的參與,書中可能隻字不提。我認為這是對歷史非常不負責任。」

  何良懋認為民間已自我審查,部分教科書作者擔心把「六四」寫得太白會影響審批,民間對「六四」也有一種畏懼心理,因此編者都寫一些政治正確的論述,以致課本內容令學生對「六四」的認識變得不完整和零碎。

  支聯會副主席李卓人也認同這論點:「香港最大的問題是每個商人都要回內地做生意。出版行業想打進國內市場,自然不想得罪中國政府,每當涉及政治性的議題會比較保守,好像鸚鵡一樣跟隨中央口徑。」

  梁國雄則把矛頭指向中央:「中央政府總歪曲歷史來證明自己永遠正確,將人民應知的資料和事實當作私產。」

訓練批判思考 不過一紙空文
  教育統籌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黃浩潮表示,新課程是該局於零三年建議學校採用,其理念是讓學生有機會反思,進行探究式學習。他表示:「課程設計以時期作為核心,『六四』事件是開放改革部分當中的一環。教統局並沒有給特別指引予出版商,但會要求他們處理任何課題時都要保持客觀持平。」

  李卓人認為四本教科書的內容根本未能引導學生反思,他特別提到教育圖書出版社的教科書:「最後一句『中共亦從中獲取教益,注重民主政制的建設。』完全不正確。大家都知道過去十五年,中共不過是注重經濟建設,根本絲毫沒有進行政制改革,中共的政治開放程度甚至比當年趙紫陽和胡耀邦掌權時更差。」他又說:「難道要學生去不斷批評教科書是錯誤的,藉此訓練批判性思想?如果要令學生做到這點,何不將四二六社論(《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將學運定性為動亂),和當時學生的絕食宣言,放在教科書中讓學生比較?」他慨歎,現時唯有寄望老師在講授「六四」課題時,能主動向支聯會索取更多資料,讓學生真正做到批判性思考。

  牛棚書院院長梁文道認為,教科書的最大問題是論點欠缺理據支持:「如寫到『中共亦從中獲取教益,注重民主政制的建設』這類判斷用語需要理據支持,編者應列出參考資料以證明何以得出這結論。我個人覺得這話有點假,但無論是真是假,都應該有理據支持,不然憑空下這判斷很不負責任。」

  本刊曾就教科書內容有否涉及自我審查一事向各出版社查詢,齡記出版集團表示不會接受訪問,教育圖書和文達出版社則未有回應。

非課程重心 老師輕輕帶過
  有老師表示,「六四」並非課程重心,故不會用太多的課節去講授這課題,甚至跳過不教。沙田官立中學中史科主任馮黎妙儀表示:「對於老師來說,『六四』只是一個小課題,我不會用太多堂數作討論。」蒙民偉書院中史老師麥希文指出,由於「六四事件」屬現代史,某些老師教到這部分時可能因為時間不足而不教,只會要求同學自己回家看書。

  也有老師在趕會考課程的壓力下,仍堅持對歷史負責。葵涌循道中學中史科老師吳偉業就表示會丟棄書本,向學生展示正反雙方的觀點,訓練學生思考。迦密主恩中學中史科主任孔士敦也認為,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加上討論如「六四」般近代且具爭議性的事件,更能啟發學生多元智能。

學生:「六四」只是很普通的事
  聖貞德中學(採用現代出版的中史教科書)中四學生黎志傑在看過教科書後,覺得「六四」並不是一件大事,相比起其他歷史事件,他承認對「六四事件」的理解及認識都不多。「老師表示考試範圍觸及六四的機會很微,打算略過不教。我們在沒有老師講解的情況下,單單看教科書固然不能對六四有充份了解,印象也會日趨模糊。另外,書本中『全面清場』一字令我覺得『六四』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他認為教科書寫得太簡略,有刻意回避「六四」之嫌,並指這可能是出版社考慮到香港已回歸,故不想涉及國內的是與非。

  華英中學(採用教育圖書出版的中史教科書)中五學生陳柱熹表示,書本對「六四」的描述,令他低估了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發生背景、為何會在八九年發生及其帶來的影響,書也寫得不足夠。其對『六四事件』的描述不會令同學想像到它有多重要。」他指同學普遍因為教科書沒有詳細交代事件,而低估「六四」的重要性,長遠來說,甚至可能把它遺忘。

教科書向來都政治化
  梁文道認為教科書作為一種媒體,向來都政治化:「教科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為社會培養生產力外,其目的更是為了令學生成為受社會認可的公民。公民應該具備甚麼條件、應該知道甚麼、不該知道甚麼,都是教科書的任務。」梁國雄則強調:「社會不應令歷史淹沒。歷史是人類集體記憶與記錄,如何看歷史,等於如何看現在的事。」

 

回目錄

 

教科書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