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由於人口銳減,村內只剩下少數店舖繼續營業。圖一的生果店用招牌掛著香蕉,饒是有趣﹔圖二的缸瓦舖中門大開,但卻沒人看守,可見街坊鄰里之間互信的程度。圖三的露天理髮店設備簡陋,讓人想起五六十年代的舊香港。

4
從來只有農村包圍城市,沒想過有城市包圍農村。在居民、議員爭取保留這個六百多年歷史的圍村時,七成的的房屋已被發展商收購。

5
兩名長者在村旁通道談天。村內現只餘下約三十戶居民,仍留居此地的以老人家為多。

6
從附近的東頭h俯瞰可見,不少房屋均被發展商長實收購並拆毀,圍村已顯得支離破碎。有居民表示,一旦業主搬離的話,發展商便會立即派人封上圍板,進行清拆。

 

 

 

 

 

 

 

 

 

7
衙前圍村的主門。門上的花崗石匾刻有「慶有餘」三字,據說為宋帝昺的手筆。「慶有餘」意即「滿溢的繁榮與興旺」。這三個字的含義,和現在陷於清拆邊緣的衙前圍村,形成了極強烈的對比。

8
從主門向外望,繁忙的彩虹道和新蒲崗的商舖就在不遠處。若將時光倒流五十年,我們看到的該是遍地的西洋菜田,和辛勤工作的農夫。

9,10
主門兩旁的門神畫像。秦叔寶和尉遲恭保祐了歷代村民的安全,也見證了這圍村的興衰變幻。

11,12
村內不少房屋跟這間鐵屋一樣,已被拆得體無完膚﹔餘下的就只有一個滿佈鏽痕的鐵支架,和兩個並排而列的門鈴。

 

 

 

 

 

在衙前圍村經營玉器店的陳應生(左上及最右圖),在村內居住了四十多年,一直以製作玉器為生﹔及至一九八一年左右,他才在衙前圍村設立門市。此時陳太(右上)亦從廣州成功申請來港。下圖是二人在店舖初開張時的合照。

 

 

陳應生向記者講解玉石的不同種類和來源地。他手上的藍寶石和翡翠來自緬甸和巴基斯坦,而店內所有玉石都出自他一雙巧手。被問及會否搬離衙前圍村和廣州家人團聚時,他表示已習慣這堛漸肮﹛A沒有離開的打算。

 

 

 

衙 前 圍 村 簡 史

  衙前圍村又稱慶有餘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傳說該村的吳、陳、李三姓祖先是隨南宋末年宋帝昺南下的大將,故有傳衙前圍村門口的「慶有餘」三字為宋帝昺所題。清初康熙年間為對付台灣的鄭成功,向沿海居民下「遷海令」,村內居民遂四處流亡。直至台灣被收復後,三族人氏在雍正二年(1724年)重新建圍聚居,成為現有的衙前圍村。

  現存的衙前圍村已沒有圍牆,據游子安《黃大仙區風物志》載,大部份圍牆早已在戰前拆毀,僅餘的亦在日治時期被日軍拆去,用以擴展機場。當時日軍打算將該村拆毀,以便開路給運泥車駛過,幸得當時的鄉長吳渭池向日本總督磯谷廉介,以及管治附近地區的軍官山下所長求情,衙前圍村才得倖免於難。但村旁的兩株風水樹則被砍掉,和四周的護城河也被填平。

  八十年代起,該村陸續被發展商收購,至今約七成的房屋已經出售,當中大部份更已拆毀。村民和議員陳婉嫻等一直爭取保留該村,以及將村內的天后宮和門牌成為法定古蹟﹔但據發展商長實集團執行董事吳佳慶表示,集團希望本年內將剩下的業權全部收購,看來該村已難逃清拆的命運。

村內的天后宮建於清雍正年間,距今已有約三百年歷史,但仍未被列作法定古蹟。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