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秀冬:
「不做不錯」風氣不可長

記者□王詠國 吳綺慧 編輯□陳韻妍

  兩年前,仍屬政治新秀的廖秀冬放下西圖國際(中國) 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一職,毅然加入政府出任環境運輸及工 務局局長﹔兩年後的今天,廖秀冬在官員民望指數調查中仍 穩站局長之首,緊隨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之後。有人說,她的 成功是由於她釐定政策時能體察民情,但也有人以新界的士 減價事件和維港填海風波指她漠視民意﹔兩年政治生涯中的大小風波,廖秀冬感慨良多。

最具挑戰﹕空降局長適應期

  二零零二年七月,特首董建華推出高官問責制,請來多位社會人士擔任問責局局長,廖秀冬是其中一位。當時有不少人認為,這些「空降」局長不熟悉政府架構,工作起來定必困難重重。但不消兩個月,原本不為公眾認識、沒有從政經驗的廖秀冬一躍成為第二最受歡迎的問責局長(僅次於當時仍為保安局局長的葉劉淑儀)。
回想剛加入政府的時候,廖秀冬說的確花了不少時間去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加入政府以後,很多事情對我都是十分陌生,自己對政策的了解程度與普通市民無異,所以當時花了不少時間重新了解不同政策,研究當年釐訂政策的原因,並因應社會情況作檢討。」不過,這些政策問題,對於從事環保事業多年的廖秀冬來說,並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

難適應公務員文化

   她坦言,當上局長後最具挑戰性的工作是適應以往從未接觸過的公務員文化。除了要熟習繁複的程序和規例外,公務員的工作方式及態度,一度令廖秀冬難以適應。「一間大機構要運作暢順,必須有一套做事的規律。以前在私人機構工作,目標很清晰,就是要賺錢。公司存亡攸關,所以大家都會積極工作。但在政府內,當我很心急地開展新工作時,同事就會笑我﹕『你不要那麼心急吧﹗不會賺多點的﹗』」

   不少人批評公務員做事欠缺動力,廖秀冬也感覺到公務員這種「唔做唔錯」的風氣絕不可長。但她表示,自己理解公務員的想法,因為人們經常狠批公務員,他們有時會感到意興闌珊。「在政府工作,面對的是廣大公眾,只要犯上些微錯誤,便會招致社會各界的怪責。」

社會忽略公務員的貢獻

   所謂「好事不出門」,做得出色不一定獲得讚賞。以去年沙士在港肆虐事件作例,廖秀冬指當時社會各界只是猛烈抨擊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在環境評估等工作上表現未如理想,卻忽視了他們的貢獻。

   「當時社會氣氛緊張,所有公司都不願承接一些如維修醫院設備等容易感染病毒的工作來做,我們的職員便要自行負起這些工作,如環保署職員負責抽取老鼠糞便樣本,機電工程署人員負責維修醫院內的廁盆和通風系統等,結果我們共有三名同事在工作期間染上沙士,員工這些貢獻並不為公眾所知道和認同,令他們十分沮喪。」幸而三名受感染的公務員最後都能康復。

   廖秀冬希望員工的貢獻能獲公眾認同,以提高公務員的士氣,消除社會上官民對立的指責風氣。「我們不過是血肉之軀。做得好就應該讚賞﹔若只是犯了些微錯誤,就不應罵得這麼激烈。如果我們秋後算帳得太緊要,大家就會害怕『揹鑊』而不敢出聲,這種氣氛相當不健康。」

   她舉例﹕「有一次立法會指責我們,只是因為我們在郊野公園掃樹葉(樹葉會在泥土表面自行腐化)。但是我們不可以完全不掃,因為腐化的過程會釋出臭味。只是掃樹葉這般小的事,都要鬧。」

   廖秀冬表示,在郊野公園的清潔方面,同事們花了很多心機去做,而近幾年郊野公園的清潔情況的確大有改善。她強調絕不會因為公務員有「唔做唔錯」的文化而放棄一些自己決定了要做的事。

最大爭議﹕新界的士減價事件

   近兩年的工作內,不少社會上的風波都是衝著環境運輸及工務局而來,去年五月的新界的士(俗稱「綠的」)減價事件便是其中之一。這件事不但拖低廖秀冬一直高企的民望,更令她被外界批評為「固執」、「不接受意見」、「與交通業界疏離」的局長。回想起這件事,廖秀冬仍堅持整個決定是正確的,且對得起所有新界的士司機。

難作廣泛諮詢

   她說,當時十一個新界的士商會已達成共識,建議若每程車資超過一百元,就提供八折優惠。雖然部分的士司機對此不滿,但廖秀冬仍堅持減價,最後引發了五百輛新界的士罷駛。廖秀冬表示,在減價事件當中,很難廣泛諮詢司機的意見。她說,當時的士司機協會由於內部問題,退出了討論新界的士事務的議會行列,故此在討論的士減價問題時確實少了他們的聲音。但對於被的士司機指減價是漠視他們的意見時,廖秀冬堅決地反駁說﹕「他們退出議會後,議會中的十一個的士商會代表便成了議會內的多數,所以在討論以至拍板決定減價的過程中,我必須要尊重他們的意見,我不會因為司機的壓力而放棄減價計劃的﹗」

「我對得起司機」

   減價後六星期,運輸署的意見調查顯示,百分之八十的新界的士業人士反對減價。然而資料卻顯示,新界的士在減價期間,長途客生意明顯回升。廖秀冬更特意拿出有關資料的統計表給記者看﹕「我一直都把這統計表豎立在辦公桌旁的窗台上,證明我是對得起的士司機們的。」

   廖秀冬指出,當時有立法會議員提議先向的士司機發問卷,以收集意見﹔不過,她堅持不發問卷,是因為不少的士司機有多重身分,有些是車主、有些則是租車司機,所以問卷調查並不可靠。再加上十一個商會都反對問卷調查,廖秀冬總不能不聽屬於大多數聲音的商會提出的意見。

減價令八折黨曝光

   在是次減價事件中,當局乘機掃蕩違法的士司機。「一直以來,業界中有一批違例不計錶收取車費的『綠的』司機(俗稱「八折黨」),成功截取政府頻道,建立自己的網絡。整個黨大概有百多人,他們都是非法減價的司機,透過網絡互通消息,因而吸納了大部分的長途客。由於『綠的』主要的生意來源是長途客,所以『八折黨』的出現令普通司機根本『搵唔到食』。」

   「不少的士司機不想多生事端,都不願指出誰是『八折黨』。但在是次風波中,不少『八折黨』司機強烈反對減價,終於令他們的身分曝光。」廖秀冬表示,在試行減價期間,警方順道大舉掃蕩「八折黨」,成功打破他們的網絡。

最大誤解﹕維港填海風波

   一向以來,運輸和環保都被認為是兩件相互矛盾的事,填海興建交通繞道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從加入政府前參與諮詢工作,到現在成為決策者之一,廖秀冬一直贊成填海興建中環至灣仔的繞道,以減輕該區的交通負擔。「從環保的角度來看,這次填海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少,因為海港之中沒有太多的生物寄居。填海時把海底的淤泥挖出,變相是清理海港。待繞道興建好後,由九龍前往灣仔的車輛便可經西隧和中環至灣仔繞道,這將可大大減輕紅磡海底隧道和中環一帶的交通擠塞情況。」

填海風波挑戰行政主導

   今年三月,保護海港協會申請對中環三期填海工程的司法覆核,高等法院已裁定政府勝訴,令興建中環灣仔繞道一事獲開「綠燈」。對於持續了大半年的爭拗,廖秀冬坦言十分無奈﹕「在行政局通過填海方案之前,我們已諮詢過各方團體,包括保護海港協會,記得當時身為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的徐嘉慎還建議繞道要有六線行車,現在他卻走出來反對政府填海,我真的十分不高興﹗」

   她認為,香港是一個行政主導的地方,任何廣泛諮詢後經行政局通過的法案,社會都應該尊重﹕「指責我們的團體在公眾諮詢期間不出來反對,到了行政局通過動工後才行動,這是對行政主導方針的一大衝擊。」

填海事件給政府啟示

   被問及政府在填海風波之中,有沒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廖秀冬坦言,這次填海風波帶給了政府不少啟示。在香港民主訴求日增的情況下,政府應檢討諮詢的渠道是否足夠。「在外國,長期有大眾舉辦各種討論政策的論壇,政府官員只是負責參與及接收意見。經過透徹的辯論,就可以慢慢達成共識,得出主流的意見。」

最大目標﹕成立可加可減機制

   廖秀冬在剛上任局長時,開宗明義地說出香港的交通費有下調空間。及後她曾公開呼籲公共交通機構向乘客提供優惠,甚至減價﹔兩年後的今天,巴士和鐵路公司都已相繼推出一系列的優惠計劃。「作為政府官員,我有責任向公共交通機構施加壓力,使這些機構向乘客提供優惠,但絕不能強迫他們減價,因為這會影響香港的自由經濟原則。」

   廖秀冬強調,一個可加可減的公共交通票價機制相當重要,並坦言感到很大壓力﹕「因為我覺得這是應該做,但實在又很難成功的事。以前沒人願意去處理通縮與民生收費之間的問題,只談論加價機制,如公屋加租、隧道加價申請等,忽略了減價機制的重要性。從民生角度來看,若生活指數下降,減費機制便可就社會狀況來相應調整公共交通收費。」在兩鐵合併的計劃當中,廖秀冬表示無論如何都要加入可加可減機制,長遠解決交通費高昂的問題。

開展港珠澳大橋工程有優勢

   去年粵港聯席會議中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而有關的工作協調小組已召開兩次會議,現正對工程進行各項評估,廖秀冬希望在年底可以由商討細節進入至著手準備興建的階段。

   與廣東當局傾談的過程中,廖秀冬強調香港的發展有其獨特的地方,不是輕易可以被取代。「我經常跟國家說,要充分利用我們的優勢。譬如我們機場的航線,比全中國任何地方都多﹔我們的海港得天獨厚,是深水港,但是廣州一帶的海港沉殿情況很厲害,他們的海港都是淺水港。」

   「我們要維持香港作為『中國窗口』的角色,這不是我們特地爭回來,這根本是我們多年來自由經濟市場及對外貿易累積回來的成果。」她強調,整個珠三角區域應盡量利用大家的優勢,以扶植整個區域的增長,而港珠澳大橋把香港及廣東西岸聯繫起來,促進兩地之間的物流,有助整個地區的發展。

   她坦言,在三地官員的會談當中,少不免會遇上利益衝突的問題,期間也有不少人在各地利益上向廖秀冬作游說讓步的工作,但廖秀冬表明,在會談中她會以香港利益作大前提,並會堅守這個原則辦事。因此,她會盡量做好港珠澳大橋的工作,令本港可繼續維持作為中國大陸貨品出口地的優勢。

 

 

 

 

從環保分子到政策決策人

 

 

 

 



新界的士減價事件令廖秀冬民望下跌。
(王詠國攝)

廖秀冬說,填海時把海底的淤泥挖出,其實是變相清理海港。 
(王詠國攝)

 

廖秀冬展示新界的士於減價期間長途客生意回升的統計表。
(陳韻妍攝)

回歸五周年慶典時廖秀冬與江澤民握手。

 

廖秀冬平日熱愛行山。

廖秀冬陪同曾培炎副總理到深港西部通道視察。



為公益金「高官名人廚善夜」,廖秀冬親自烹調美食。

(部份相片由廖秀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