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潮席捲全城,傳統報章紛紛加入戰團,在互聯網上分地劃界,建立自己的網站,以新聞的即時性與新興的新聞網站爭一日之長短。

在這種熱潮底下,似乎為新聞工作者創造了不少新的機遇。不過現實卻並非如此,有文字記者由於要同時兼顧講求快捷的即時網上新聞,而感到吃不消。也有學者擔心以即時性為賣點的網上新聞,由於時間緊迫,準確程度可能會下降。

壓力沉重 與時競賽

網上新聞講求即時性,一切都以「快」為先,記者的工作壓力因而大增。《明報》是現時香港少數擁有即時新聞網站的報館之一,現時該報館要求記者同時兼任日報新聞及網上新聞。已於該報任職三年,現時是港聞版的記者何永康表示,要同時兼顧網上新聞,壓力非常沉重。他舉例說,以往報道立法會會議,可以由開始聽到結束,但現在因為要製作即時網上新聞,經常在會議中途便要組織新聞內容的重點及角度,然後打電話回報館,有時議員中途說了甚麼也聽不到,而會議完畢後,還要飛快回報館剪片和寫稿。難怪他說:「根本沒有時間跟進資料。」

今年暑假於《明報》當實習記者的陳豪賢也同意要同時兼顧網上新聞的工作,時間不敷應用:「採訪完畢後,還要飛奔回報館做網上新聞,將採訪內容化成百餘字的稿,匯報給報館,讓網上記者將新聞即時上網,真的很吃力。」  

除講求即時性外,網上新聞更要求聲音與畫面的配合,記者在採訪時,還要同時拍攝在網上播放的即時新聞片段,現職《明報》記者巫菀菁說:「採訪時要掌握有利位置遞『咪牌』做訪問,又要記住攝影記者拍下哪些片段,以便剪片。要從歷時幾小時的新聞片中,選取幾分鐘放到網上,確不是易事,因此必須與攝影記者有默契,才能做到新聞稿與畫面配合。」

何永康也同意以往文字與攝影記者都是各有各做,但現在兩者必須要有良好的溝通,做到合作無間,網上新聞才有可觀性。

分工合作互補不足

同樣設有互動新聞網的《星島日報》,在運作方式上與《明報》卻有所不同。《星島電子日報》主管陳偉文表示,通常一則新聞會由一名文字記者與一名網頁記者同時負責採訪,但兩者在選取角度上會各有不同,他舉例說:「在採訪賣地新聞時,每叫價一次,網上記者會負責打電話回報館,即時匯報,文字記者會負責較深入的採訪,彌補網上記者缺少的資料。」

不過,在採訪一些重要的新聞如立法會選舉、施政報告等的重大事件上,文字及網上記者會採取「協同」方式,了解雙方不同的採訪角度,互補不足。

要求多 缺培訓 乏人手

報館紛紛成立講求即時性報道的新聞網站,對記者的要求愈來愈 多,但卻未有為在職記者提供任何培訓。何永康表示,報館沒有提供網上工作的培訓與指示給記者,而大部分員工對於電視台的運作模式又不太熟悉,如同白紙一樣,需要重新適應, 各種問題漸漸產生。「最初幾個月,記者仍在慢慢摸索網上新聞的工作技巧,所以錄下來的片段和聲音的質素參差不齊,上司很多時都不滿意。」

雖然工作量增加,但並非所有報館都會增聘記者,《明報》新聞總監馮德雄解釋:「我們沒有多聘記者負責網上新聞,但增添了製作部負責即時新聞。」他表示記者的工作量只有少量增加,並未曾收到記者投訴工作太多。

不過,何永康透露曾經有記者因工作壓力過大而向上司投訴,但工作量仍然是有增無減。

除了文字記者外,攝影記者的工作量亦不相伯仲。《明報》現職攝影記者蔡先生說:「除了要攝影外,還要兼顧拍攝錄像,畢竟攝影與錄影在技術上都有很大的分別, 惟有自己慢慢摸索錄影的技巧。」

 

與時並進 裝備自己

報章網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亦勢必成為一種新趨勢。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蘇鑰機認為,記者應該順應科技發展,裝備自己,學習新的科技及工作模式,以免被淘汰。

何永康同意要兼做網上新聞後,雖然工作量增加,但可學習多一項技能,對日後的工作有莫大的幫助,對記者仍是有利。

新聞準確程度受影響

網上即時新聞強調即時性,新聞內容的準確程度難免令人懷疑,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梁永熾認為,即時新聞沒有足夠時間審核新聞內容,準確程度會相對下降。

陳偉文也擔心網上新聞的質素會受到影響,他說:「如果對新聞內容有懷疑時,編輯會決定應否將新聞上網,或聯絡記者要求他們跟進,務求網上的新聞會是準確無誤。」

但何永康認為即時新聞的準確程度不會下降,他解釋網上新聞的內容多是基本資料,不會太詳盡,出錯的機會不多。

《明報》新聞總監馮德雄也對網上新聞的質素及準確程度充滿信心,他認為新聞準確與否取決於編採人員的經驗和質素,他對編採人員的能力充滿信心,認為他們絕對有足夠的能力應付。

 

記者 江玲 編輯 李潔兒

網絡熱潮底下,記者未來的工作模式將會是怎樣?(李潔兒攝)
要做到網上新聞有聲有色,文字記者必須與攝影記者合作無間。        (李潔兒攝)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