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記者 新聞界曙光?

陳曉蕾把工作分成三類,分別是收入豐厚的;收入不多但耗時少的,大多是與民間團體合作;最後是撰寫像《剩食》這些她想寫卻沒有資助的書。
陳曉蕾把工作分成三類,分別是收入豐厚的;收入不多但耗時少的,大多是與民間團體合作;最後是撰寫像《剩食》這些她想寫卻沒有資助的書。

獨立記者  三贏方案?

新媒體興起,為新聞工作者掀起一股新浪潮。限制少、空間廣、自由度大,受益者除網絡媒體外,還有獨立記者。曾經出版《剩食》、《死在香港》等書的陳曉蕾,在《明報周刊》做專題八年,連帶之前在其他傳媒工作,共有逾二十年前線經驗。她在二零零九年成為全職獨立記者。

她認為獨立記者是三贏的方案,因為對記者來說,無疑是自由度較大,由題材、發佈平台到合作方式都可以自由選擇;作為讀者,接收資訊的媒界不再局限於傳統媒體;而對報館來說,與獨立記者合作更有彈性。

但陳曉蕾表示,獨立媒體的限制就是人力資源。以往在雜誌社工作,不需要每個程序都親力親為,但現在由資料搜集、打錄音謄本等工作都要自己來。如果這些程序可以由其他人處理,她將有更多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報道;而且在書本出版前的長時間內,她沒有收入,所以她要儲夠兩年生活費才可繼續寫書。幸好,《剩食》銷量佳,賣了一萬多本,版稅為陳帶來約十萬元的收入。

newmedia4談到商業元素,她沒有廣告收入,不受廣告商左右。「我心目中的『商業元素』是能否吸引讀者。」 因此她對於自己的採訪與寫作水準要求很高,希望能得到讀者的認同。

她認為獨立記者的影響力不低於主流傳媒記者:「《剩食》引起環保署關注,《死在香港》亦令食環署關注殯儀問題,當然不可以說是全因為我,但相信也有一部份是因我的書而起。」事實上,《剩食》在2011年出版後,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回收廚餘的機構;根據環境局的統計,2012年的人均廚餘量更下降了0.05公斤。

未來向前行

新聞業界仍在一片陰霾之中,前行的路或許不容易走。但在主流大型媒體之外,網絡媒體初露鋒芒,獨立記者繼續把關。雖然仍有眾多困難須要克服,但他們正一點點地影響着社會。或許,這激流將會成為這亂世裡的一道曙光。

newmedi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