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學生無償實習 合理嗎?

逢星期一、三到社區中心作全日實習,下班後要處理排山倒海的學校功課、工作文件;星期二、四、五回校上課,偶爾還需在週末回實習的機構協助籌辦活動——這是典型社工系學生在實習期間的生活寫照。

實習是社工系課程要求,但部分實習並無薪酬。有學生因沒有家庭的經濟支持,需在僅餘的空檔時間做兼職,賺取生活費。要同時兼顧學業、實習和兼職,學生缺乏休息時間,身心俱疲。無償實習在社工系學生之間已是慣常,有學生向實習機構和學系爭取生活津貼,過程卻不容易。

記者|溫紀然 編輯|吳斐琛 攝影|溫紀然 吳斐琛

陳蘭恩就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三年級,課程規定,學生要做兩次各為期半年的實習,橫跨三、四年級的上、下學期。今年3月她剛完成為期半年的實習,期間主要負責社區發展工作。因為家境清貧,陳蘭恩自18歲開始就不再依賴家庭的經濟支持。她的大學學費獲政府全額資助,日常開支則要自己應付。未做實習前,她靠補習賺取生活費,每月收入大概3,000元。踏入大學三年級,她必須參與為期半年的實習課程以達到畢業要求,每週至少花兩天時間做實習。她無暇兼顧補習,收入因而下降。

為了準備實習期間的開支,陳蘭恩早在去年暑假未雨綢繆,在政府部門當了兩個月的全職實習生,合共賺取接近兩萬元。去年11月她獲得另一筆兩萬元的獎學金。辛勤工作儲起的一筆錢,本可應付開學後的生活,但祖父去年中風入院,家人每月只得8,000元收入,家裡財政緊絀,她唯有拿出積蓄幫補醫療費用。她黯然道:

「現在這一筆錢不止是給我自己用,還要給我家人用。我不可以讓它(儲蓄)歸零,一定要儲至少一萬元。」

陳蘭恩形容自己開學首兩個月時,是「坐吃山崩」的狀態。(吳斐琛攝)

學系津貼杯水車薪

實習期間,工作文件數量繁多,加上陳蘭恩同時在校內修讀其他課程,學業負擔沉重,要她騰出時間補習賺錢,變得難上加難。結果陳蘭恩最後只接了一份補習,每星期只賺得180元,她形容自己在開學首兩個月猶如「坐吃山崩」。雖然學系已經向她提供了交通津貼及額外3000元助學金,但她坦言助學金只能支撐她一個半月左右的生活開支。此外,實習機構的主管重視團隊精神,不時要求實習生和同事一齊外出用膳,她難以推辭,而通常一頓飯就要花費60至70元。面對半年的實習期,3,000元只是杯水車薪。

對於實習,陳蘭恩期望有薪金,因為以她所知,其他學系例如酒店管理等的實習都有薪金。她認為社工實習生的工作與一個全職同事無異,亦為機構帶來實質利益。她指當她工作的機構申請資助時,需要提交詳細的年度計劃,例如一年內會見多少個個案、成立多少個小組,從而申請相應的資助金額。而她實習期間做過的工作亦會寫入中心報告,以增加獲批資金的成功率。陳蘭恩認為「勞動有價」,實習帶薪是基本權益,即使同學自願為社福機構工作,公司亦不應利用同學對做社工的熱情,合理化無薪實習。

實習生不受最低工資保障

社會工作者註冊局規定,修讀副學位或學位課程的社工學生,須分別完成不少於700或800小時的直接單位工作實習,及100小時的實習前準備或相關活動,如工作坊、觀摩體驗等;而《最低工資條例》並不適用於指定的實習學員,當中社工系學生即屬此類別,因此不受最低工資保障。

「工學同行」是一個關注勞工的組織,由多個大專院校學生組織和勞工組織組成,一直關注實習生權益。成員鄭國明指出,無薪實習的風氣在社福界尤其明顯,他認為機構不能抹殺實習生的勞力付出而不給予薪酬,院校一方亦不能以提供實習津貼逃避實習無酬的問題。另一成員許垣桓指,現時香港的勞工法例落後,希望政府能修例,承認實習學員的勞工身分,直接保障實習生各種勞工權益,包括最低工資、勞工保險及工傷賠償等。

工學同行成員鄭國明(左)、許垣桓(右)均認為實習學生本身對自己作為勞工身份的意識不足。(吳斐琛攝)

向學系爭取生活津貼困難重重

為協助實習同學爭取權益,一班中大社工系學生三年前成立了「中大社工實習關注組」,主要與學系在政策上磋商,希望校方以生活津貼的形式紓解同學實習時的經濟困難。關注組曾成功向學系爭取交通津貼。

關注組成員黃俊豪憶述,在兩年前的師生諮詢會上,向系方反映學生無償實習遇上的經濟困難,加上別的院校已有類似津貼,最後成功游說到學系為往後的實習生提供交通津貼。津貼以每個實習日的交通費用計算,若交通費超過10元,學系就會補回差額予學生。黃俊豪以自己作例,他當時由青衣到沙田實習,完成為期半年的實習後,得到大約1,000元的交通津貼。

現時全港有超過10間院校提供社工課程,學生人數愈來愈多,社福機構應接不暇,要騰出一個實習生位置已經很艱難,難以再要求機構給予薪金。向機構爭取不果,唯有轉投校方。交通津貼已「成功爭取」,關注組想進一步向學系爭取實習生活津貼,但至今仍未能成功。現時中大每年要實習的社工系同學有近80名,學系會提供助學金會予有經濟需要的同學,然而名額只有五個。關注組成員劉泳林指出,若同學需要一邊做兼職工作,一邊實習,生活壓力會倍增。因此校方若能向學生提供生活津貼,同學不用奔波於兼職與實習之間,對身心健康會較好。

中大社工實習關注組成員(左起)劉泳林、黃佩淇、高漣祺和黃俊豪指院校應該為學生提供生活津貼。(吳斐琛攝)

中大校長段崇智在上任前曾於2017年校長遴選的學生諮詢會上,公開表示「同意學生在必修的實習工作應有合理薪金」,並會就相關議題作詳細研究。黃俊豪認為校方害怕會出現漣漪效應,一旦為某個學系提供了實習津貼,其他學系也會要求提供相同的津貼,因此各部門均以資源不足為由,拒絕討論有關實習津貼或薪金的議題。

記者向中大校方跟進學生實習薪津事宜的研究進展和未來計劃,中大校方未有正面回應,僅指有家庭經濟困難之全日制本地學生,可向大學申請助學金及貸款,或聯絡有關部門,以尋求建議及協助。

學系難提供財政援助

中大社工系實習課程主任及專業顧問張敏思表示,學系已調動內部資源,為學生提供交通津貼,但礙於資源有限,學系未能再提供更多援助。她認為若大學能撥款予學系,為同學提供更多生活津貼,例如膳食津貼,情況會更理想。她認同,學生在實習期間付出勞力和時間,為機構提供服務;不過機構同時亦有所付出,例如安排中心主管或授權資深同事,協助實習生了解機構制度及程序。兩者皆有付出及收穫,因此實習應否有薪酬仍有待商榷。

中大社工系實習課程主任及專業顧問張敏思認為,學系已調動內部資源提供交通津貼,礙於資源有限,學系難以再提供更多援助。(吳斐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