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來鴻】大學生毀蔣公像 台灣轉型正義何處談起?

2月22日凌晨,約10位年輕人到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校園後山,鋸斷蔣介石騎馬銅像的馬腳,並向銅像潑紅漆,呼籲徹底清除象徵威權的前領導人銅像,不要讓「膜拜獨裁者的行為」繼續存留。台灣政府正推行轉型正義,追究過去國民黨獨裁下的違法和不公義行為,並作出彌補。事件再次引起民間對於「威權象徵」的討論:蔣介石和蔣經國的銅像,作為國民黨專政時代的歷史產物,應否從此消失公眾眼前?

撰文│高仲禮 編輯│黃焯謙 攝影│高仲禮

(作者高仲禮,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年級生,現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交流。)

國共內戰後期,國民黨政權眼見大勢已去,時任總統蔣介石唯有退守台灣,意圖「反共復國」。隨着國民黨遷往台灣,戰時戒嚴令於島內繼續生效,持續超過38年。置於緊急狀態下的台灣人民,民主和言論自由不受保障。人民若持政治異見或知匪不報(即有中共間諜消息而不上報),會被判監禁甚或死刑,受害者可謂不勝其數。

國民黨政府為樹立黨國體制的權威,為蔣介石及蔣經國兩位領導人塑建銅像或懸掛遺像。全台灣的官方或非官方機構,廣設兩名元首的紀念物,其中蔣介石塑像有逾千座,最多位於台北市,共計129座,這些「威權象徵」一直存留至今。

鋸銅像學生:行動旨在公眾重視轉型正義

籌備是次抗議的學生批評,讓蔣公銅像或其他威權象徵,繼續存於校園當中,台灣學生就必須繼續承受「獨裁遺緒」,課本亦對「獨裁歷史」輕描淡寫,人民未能好好記取教訓。政大校方則表明,會針對涉案學生毀損公物提告,並要求學生賠償修復的費用。

2月22日凌晨,政治大學校內的蔣介石騎馬銅像遭人損毀,馬腳被鋸斷,銅像被潑漆,並掛上「毋忘二二八」橫幅。(許哲榕提供)
許哲榕冀以鋸蔣介石像行動,引起社會討論移除威權象徵。(高仲禮攝)

動手鋸斷馬腳的國立台灣大學學生許哲榕指,希望大眾不只聚焦行動是否激烈,還能看見行動者對轉型正義的訴求:「之所以採取相對激烈的社會行動,我們最主要的訴求,是要打開社會對話的空間。」許哲榕又指,盡管他們因行動而須承擔法律責任,亦希望借此來推動人們重視轉型正義。

許哲榕提到,曾受佛朗哥獨裁統治的西班牙,或是由白人專制管治的南非,都不乏民間破壞威權統治者銅像的例子。他認為,處理銅像的選項不只有「留下」或「拆除」,但政大校方拒絕再討論如何處理銅像。他擔心,銅像原封不動留在校園內,威權象徵日後或會成為人們的習慣,故此要以行動開啟社會討論。

反銅像學生:銅像迫人向其仰望崇敬

政大校園本來有兩尊蔣介石銅像,其中一座位於「中正圖書館」正門。2016年,校內組織「政大野火陣線」發起行動,於銅像上張貼「228事件」受難者生平,遭駐校教官撕除及驅趕。經過校內學生多番抗議後,師生組成的委員會最終定案,位於圖書館的銅像去年遷出,搬到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創辦的孤兒院,而是次涉事的軍裝蔣公銅像則得以留下。

野火陣線認為,蔣介石讓白色恐怖籠罩台灣,當年的政大學生亦身受其害,理應讓威權象徵移出校園。1969年,政大法律系學生許席圖成立組織,籌募經費作公益用途,引起情報機構關注,遭政府以「意圖顛覆政府」罪名逮捕,他於獄中受到酷刑對待,患上精神分裂症,又有學生和講師因撰文批評當局,遭勒令退學或入獄。

一直以來,政大被公眾戲稱為「黨校」,皆因其前身為國民黨於南京設立的中央黨務學校,校方至今仍沿用黃埔軍校校訓「親愛精誠」。有人認為,留下蔣介石銅像乃尊重他是「創校校長」,而非源於其過去的政治作為。野火陣線社長吳佳芊不認同,她指,在國共內戰時期,蔣介石掛名擔任30多所大學的校長,但其實他沒有真正參與校政。

吳佳芊認為,不能視蔣介石銅像為中立的藝術品。(高仲禮攝)

吳佳芊認為,蔣介石銅像的去留,代表了師生該如何看待黨國體制的歷史,銅像不能被簡化為「創校校長」的紀念物:「銅像這個東西,沒有所謂的中立,它不是一個權威中立的藝術品。因為你走進去的時候,你就是被迫仰望。它所呈視出來的東西,就是希望你給它崇敬。」

假如讓銅像繼續存留校園內,但要校方予其「政治正確」的評價,這樣能否回應學生訴求呢?吳佳芊認為,但凡掌握話語權的人,就有權為銅像下「政治正確」的判斷,很難確保日後當權者若有更替,銅像將被置以何等意涵。就算銅像放置蔣介石「功過並陳」的牌子,她亦認為難以修改銅像本身意義。

威權象徵 同時有歷史價值

台灣解嚴至今超過30年,轉眼成為亞洲區內民主標竿,但當年國民黨政府漠視人權的歷史,一直未得妥善呈現。2016年,民進黨憑藉立法院席位過半,通過法例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此組織屬於行政院的獨立機關,任務包括撤銷當年政治犯的有罪判決、開放政治檔案,處理威權象徵等。

有大學生鋸掉銅像馬腳後,促轉會發表聲明形容,年輕學子「因感轉型正義工程之急迫,自行除去或毀壞威權象徵,以行動發聲」,該會可以理解但深感遺憾。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於網上發文,回應事件:「我想要懇請青年們,請你們不要再以自己的青春生命,去揹負這個巨大的責任。」

楊翠接受本刊訪問時指,由於上世代未妥善處理轉型正義,以致學生如此表達訴求,所以社會不應只針對單一個案,而要關注長久以來累積的轉型正義問題。而她認為,若要處理威權象徵,兩蔣像可謂重要對象。楊翠指出,保守估計,台灣每約20平方公里,就能找到一座兩蔣像,密度十分高。

楊翠強調,不能把威權象徵留下來不處理,但她亦不認同把銅像全部移除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我個人是學歷史的,我一直不認為說東西消滅了,這件事情就會被討論或有正向性,因為我們就會失去可以指認的標地,特別是這個威權統治的記憶。」


楊翠不認同將蔣介石銅像全部移除是最好的處理方法。(高仲禮攝)

她舉例指,若要處理校園內威權象徵,先由學生公開討論如何處置,結果可能是利用藝術品取代銅像、以學校所在地的重要歷史人物代替、另立牌子說明歷史背景等,或是直接移走銅像。她提到,若有地方民眾討論後,不想把銅像移走,她會尊重決定,因為人們至少討論過銅像去留,以及議題背後的轉型正義價值。

雖然促轉會隸屬行政院管理,但沒有法定的執行能力,只能研議威權象徵的處置方案,再交由政府委派不同部門施行,例如教育部和國防部等。楊翠指,促轉會與各個機關溝通協商時,會提出數個處理方式,與部門人員就此交流意見。

藍營指責東廠 促轉會多面受敵

然而,設有不少蔣公銅像的軍方營地,恐怕促轉會未能如此容易處理。有促轉會委員早前提到,國防部應該尊重法律,移除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形容是軍隊國家化的最後里程碑。此等言論觸動軍方神經,發稿指:「先總統蔣公為國民革命軍之父,也是陸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在國軍建軍及中華民國生存發展史上,有不可抹滅的功績與歷史定位。」國防部重申,維持營區現狀。

同樣惹來爭議的,就是促轉會力圖「還原歷史真相」,除要平反政治犯的名譽外,還打算建置「加害者資料庫」,從基層人士到軍方要員,完整還原加害體制的組成。促轉會強調,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審訊資料,來自檔案管理局,一般市民都可申請閱讀,所以並非侵害任何人的個人資訊。

事實上,楊翠本身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家屬。1948年,她的爺爺楊逵參與起草《和平宣言》,被控「共同以文字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判監12年。楊逵出獄後,與友人共同創辦異議雜誌《美麗島》,繼續對抗專制統治。因此,楊翠獲委任為促轉會委員後,藍營指責她具有「鮮明政治立場」,成為民進黨的「東廠打手」。

對藍營人士而言,促轉會和楊翠是衝着針對他們,因為昔日施行威權的政黨,正是今日仍存在的國民黨,蔣介石仍然名列國民黨「永久總裁」。所以,泛藍傳媒多把促轉會置於兩黨政治的惡鬥當中分析。楊翠回應指,被貼上標籤在所難免,但轉型正義是跨政黨的行動,促轉會公布的撤銷政治罪行名單,當中也有國民黨要員的家人,促進會以實際行動向公眾說明,他們並非針對個別政黨。

然而,就算不是政黨人士,台灣不少人仍有濃厚的黨國情意結,當中包括國軍老兵及中年民眾。楊翠形容是無可奈何,因為台灣長期缺乏本土歷史的教育,她自己亦受同樣教育長大,蔣介石離世時她還一度大哭。她認為,民眾要把歷史裂痕視為「共同的痛」,相信人類本來就能召喚「共感同鳴」,不一定要自己曾經直接受到傷害,都有可能感受到白色恐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