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實習初體驗

不論是踏入港鐵站、收看電視,還是翻開報章,「粵港澳大灣區」的宣傳鋪天蓋地湧來,政府藉此向公眾勾劃大灣區一片光明美好的未來。上年,政府注資三億元至「青年發展基金」,與廣東省港澳辦合辦「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吸引了逾800名本地大學生參與。參加者在暑假期間分別往大灣區七個城市實習,包括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等地。

大灣區地圖(內地城市)

有從大灣區歸來的實習生認為,這個新發展區域機遇處處,畢業後可北上大展拳腳;亦有實習生不滿足於內地的薪酬水平,又難以適應當地的職場文化,譬如過多的應酬飯局。透過香港實習生的眼睛往北望,本地青年描繪出來的大灣區發展藍圖,與官方所展示的有多大落差?

記者│陳耀珊 江曉琳 編輯│趙文慧 攝影│陳耀珊 江曉琳 趙文慧 美術│呂美珊

香港中文大學綜合工商管理課程三年級學生羅浩鋒,於2017年6月至8月,通過友邦保險舉辦的「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先導計劃」到其深圳分公司實習。他隸屬營運部門,主要工作為處理保險理賠文件,每星期工作五天,朝九晚六。實習期間,月薪為港幣9,500元,住宿及薪金發放均由香港總部安排,但膳食費用需自行負擔。

羅浩鋒同學實習時與內地經理合影留念。(受訪者提供)

友邦雖是外資公司,深圳分公司卻只聘請內地員工。羅浩鋒表示喜歡全華人的工作環境,認為與他們文化背景接近,生活習慣相似,比如與同事出外用膳,發現大家都喜歡吃辣,令他感覺自己更能融入團隊。另外,對實習生而言,工作氣氛及內容均十分輕鬆,他可以自行決定工作量,完成後更可提早下班,形容沒有甚麼壓力;相反,他聽說香港總部的氣氛緊張,即使已完成工作,亦要待到下班時間才能離開。兩者相較之下,他偏好內地這種工作文化。

撇除工資水平,羅浩鋒比較喜歡內地的職場文化,認為在當地工作比較輕鬆。(陳耀珊攝)

重視團隊精神

保險公司注重團隊精神,而友邦深圳分公司更甚,牆上掛有紅色標語激勵士氣,亦會呼喊口號。公司舉行中期大會時,共70多人的團隊突然拍掌三下,然後高聲呼喊:「好!」,令他感到驚訝。

他指,上司會聽取下屬意見,階級觀念不重,員工關係較好:「公司重視團體精神及合作,覺得每個人都很重要。」不過,他認為這種風氣可能只出現於外資公司:「我聽聞其他中資公司,高層說什麼,其他人就要跟着做,總之很死板。」

除了友邦保險,內地其他公司亦有類似上述團結員工的舉措,例如「小紅書」。「小紅書」為內地的網上社交平台,後轉型成為網購平台。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系三年級生劉俊軾,曾在深圳南山區前海灣的「小紅書」物流部門實習。他認為,內地公司較重視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例如公司曾舉辦週年慶祝活動,管理層會發言鼓勵員工,稱業績增長全靠員工努力,貨倉牆上亦貼有打氣字句的紅色標語。此外,公司亦設有獎勵機制,紀錄員工的工作數量,每月產量最高的員工可獲額外獎金。

劉俊軾指若然將來從事物流,會考慮北上發展。(陳耀珊攝)

劉俊軾又指出,公司為了增加員工的歸屬感,有為員工舉辦生日會,但在生日會上,管理層有時會突然談及工作事宜,令氣氛變得較嚴肅緊張。且為了保障服務質素,公司特設員工之間互相監察的制度,而實習生亦包括在內。他表示,自己剛入職時須跟隨全職員工學習及適應環境,但一星期後,公司卻安排他反過來監察同事有否犯錯,使同事之間的關係變得頗為尷尬。

「小紅書」為員工舉行生日會,促進同事之間的關係。(受訪者提供)

關係人情至上 應酬文化濃厚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畢業生周小姐於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通過學院安排到廣州的廣東省中醫院實習,輪流於不同專科值班,可親身為病人針灸、推拿和拔罐等,較之香港只能在旁觀察學習的實習方式,她認為在內地中醫院實習更有禆益。

周小姐坦言不喜歡內地的應酬文化,感覺自己只是在陪笑。(陳耀珊攝)

然而,她不大適應內地職場的應酬文化。當地中醫院醫師會邀請實習生出席聯誼飯局,席上有其他中醫院的醫師和政府官員。她未出席過這些酬酢場合,覺得抗拒:「我的普通話並不流利,去了也不知道在做什麼,可能只是陪笑。」她覺得內地職場注重人際關係多於技能。她聽同事說,有實習同學幫助中醫院的老師翻譯英文文件後,老師才肯主動教授他診症技巧;而在聯誼飯局中,醫師亦會帶同關係較好的學生出席。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畢業生吳穎彤亦曾於廣州實習,深刻體會到當地的應酬文化。她憶述在實習期間,不同老師均會帶她參加與其他中醫院老師的聯誼飯局,她平均每星期出席兩次這些飯局,算是頻密。

但吳穎彤指,自己不抗拒這些飯局,認為是學習的機會:「在飯局中,老師會比較願意去教,平時很忙的時候,一個老師帶十多二十個學生,難道停下所有事,我們今天用一個小時來教你診症?不可能的。所以會在一些輕鬆的時間去說。」她聽說,有位在另一醫院實習的學長,跟隨老師赴飯局,老師酒興大發後,便即席傳授了不少獨門診治秘訣。

 

港青年:北上工作意欲偏低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今年5月進行了有關「大灣區規劃」的電話民意調查,訪問了714位18歲或以上的本地市民,當中逾半受訪者認為港人在大灣區的發展優勢「很少」或「完全沒有」,可見他們對大灣區的工作前景並不樂觀。

714位18歲或以上的本地市民認為港人在大灣區享有優勢的程度
(資料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不過,本刊訪問的周小姐和羅浩鋒均認為,英文水平高是香港學生在內地工作的優勢。周小姐表示,中醫院接待外國病人時會找香港學生幫忙翻譯,亦會要求他們翻譯學術論文。羅浩鋒亦曾為上司翻譯國際緊急救援文件。

即使香港青年有語言優勢,但內地稅收偏高及薪金偏低,大大減低他們北上工作的意欲。羅浩鋒指,畢業後暫不考慮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因為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審議通過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只要在內地居住滿183日,在境內及境外的收入,或需按內地稅制納稅;而內地居民新個人所得稅的起徵點,亦從每月人民幣3,500元增加到5,000元,升幅達三成。

周小姐表示,內地薪金水平較低。她現時於香港擔任初級中醫師,薪金大約每月港幣20,000元,而內地初級中醫師只有數千元底薪。她指出,內地中醫院普通門診的診金是20至30元,而醫師只能從中獲得幾元,收入微薄。反觀香港,政府計劃於將軍澳興建中醫院,行業發展前景可觀,因此會留港發展,不會考慮北上工作。

另一方面,就讀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的劉俊軾則認為,內地市場龐大,而且創新科技比香港發展成熟,對創業人士十分吸引。他提及內地地價較香港便宜,地方政府亦有稅務減免,成立公司的成本比香港低。而內地有許多初創公司求才若渴,因此他相信到內地工作前景明朗,不抗拒未來到大灣區工作。

中大不同學系佔大灣區實習計劃(香港以外) 68位參加者的比例(資料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就業策劃及發展中心)

商界:大灣區潛力無限

安永金融服務部合夥人兼虛擬銀行項目牽頭人李舜兒指出,雖然內地普遍薪金比香港低,但差距已逐漸收窄,相信很快就能與香港的薪金水平看齊。她認為,凡與科技有關的行業,例如金融科技,在大灣區均發展潛力無限。因為大灣區人口高達7,000萬,市場龐大。故此,她鼓勵本港青年北上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人脈和機會,長遠發展。

李舜兒認為與科技有關的行業,在國內會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江曉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