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樓煥新生 留屋也留情──專訪李浩然

記者│楊括 編輯│趙文慧   攝影│楊括

「咔嚓咔嚓」,這個夏日,中環荷里活道幾幅古舊的紅磚牆前,時常出現許多張歡樂的臉孔,當中不乏少男少女。人們「打卡」的對象,是人稱「大館」的舊中區警署建築群,經保育後的大館,既保留了傳統英式建築的風貌,也加入了多種新元素,包括表演、文化創意商店和電影放映等等來吸引公眾參觀。

大館自本年五月底開放予公眾,短短四個月,訪客人數已逾百萬。你或許困惑:究竟是誰令這幢建築物煥發顛倒眾生的魅力呢?向這座建築施予魔法的人,是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同時是本地文物保育先鋒──李浩然。

朋友邀請李浩然為《從前有個香港仔》一書繪插畫。(楊括攝)

李浩然喜自稱為「香港仔」,但其實他的青少年時期在新加坡度過。在香港出生的李浩然,父母都是港人。他讀小三時,正值六七暴動,時任高級公務員的父親決定舉家移居新加坡,自此李浩然一直在新加坡讀書升學,並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其後在建築公司實習了兩年。然而,李浩然覺得新加坡人做事較墨守成規,與自己靈活的「香港仔」性格有點格格不入。他笑說「香港仔」的基因已經在他體內根深蒂固:「香港人做事重實際、會轉彎,同新加坡人凡事都要講規矩有所不同。另外,香港人做事會提前思考,新加坡人則偏向於走一步看一步。」所以他服完兵役後,24歲便回港,在建築公司實習。

此後李浩然一直在建築公司工作。直至1999年,有兩位建築界的前輩──前任港大建築學院院長龍炳頤及曾任世界文化遺產評審的狄麗玲,有意在香港大學成立建築保育課程,邀請李浩然參與。1997年金融風暴後經濟不景,建築業不振,適逢獲邀參與文物保育工作,於是李浩然決定離職,與兩位前輩一同創立了全中國第一個文物建築保育的碩士課程。李浩然踏上文物建築保育之路,一是因為其家族淵源,他的祖父李佛池曾是孫中山的英文秘書,1911年在港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文宣工作,六年後赴加拿大多倫多與幾位華僑創辦了加國第一份中文報刊──《醒華周刊》,以宣揚國民黨的革命理念。祖父這些風雲事跡拉近了年少李浩然與歷史的距離。二是因為李浩然的喜好,他的學士學位論文,正正就是以文化角度研究建築物的設計,與後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的文物保育理念不謀而合。

難忘灣仔社區情

在九十年代返港後,他四處尋找住所,經過灣仔時,覺得這個地方新舊兼備,豐富多元,於是就在譚臣道一幢五十年代的唐樓落腳,一住就是十年。雖然他博士畢業後因為工作緣故遷居西營盤,但仍對灣仔念念不忘,時時重訪。他現在談起灣仔的風物仍如數家珍,檀島咖啡餅店、森記書局和太原街露天市集都是他情迷的地方。

他現已搬離灣仔,但仍喜歡重回舊地「幫襯」街坊小店,連修理手錶,也會特地找那位在天地圖書附近擺檔多年的老伯。有時他在港大工作至夜半三更,想起相熟茶餐廳裡的美食,會立即召的士前去品嚐:「我對灣仔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如有朋友想觀察香港,我會帶他們來灣仔看看,這是香港很有趣的縮影。

李浩然參與過的,並令其最滿意的保育項目──灣仔藍屋。(楊括攝)

他最喜歡的文物保育項目是灣仔的藍屋建築群。他義務協助聖雅各福群會保育藍屋,他不認同香港房屋協會當初想把藍屋改建成旅遊景點,而趕走原有居民的發展計劃,於是與保育團隊極力爭取,提倡「留屋留人」的保育理念,保留建築物的原有特色外,同時居民仍可在內生活,讓過百年歷史的藍屋仍遍佈生活氣息,是「活」的文物,不再冰冷沈默如「死樓」。由策劃保育方案,到為藍屋撰寫「世界文化遺產」申請書皆盡心盡力,最終在2017年藍屋成功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世界文化遺產卓越大獎」,奬狀更印有他的名字,表彰他對此項目的貢獻。

 

文化保育促長線發展

李浩然批評社會重發展輕保育:「以往的人看保育,都是短線以地產商的目光去看,認為保育就是不發展了,這片土地會損失很多。」他指:

「城市發展的利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眾不能獲益,這很可悲。」

李浩然認為保育和發展並不互相排斥,而保育更可長遠推動都市發展。他認為香港全消費型的商業旅遊已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以遊客為目標顧客的連鎖商鋪取代了街坊小店,以及大量水貨客湧現,所以是時候轉型至文化旅遊,而活化、保育文物就是這轉型過程的重要開端。

保育活化歷史建築能保留本地文化景觀,讓遊客感受本地的文化特色;遊客購買本地特色的產品,又能為小商戶提供資金。在他眼中,「城市的發展應該是一種長遠投資,而不是以發展商的收入為衡量標準。

大館「打卡」 引公眾關注

經活化後的「大館」,面貌煥然一新,吸引不少遊客來「打卡」遊覽。(楊括攝)

為了改變以上社會現象,李浩然致力推廣文物保育。他是「大館」文物工作小組主席,此公職屬義務性質,主要為工程項目下決策及提出宣傳策略。他認為可利用電子科技來推廣保育項目,而「打卡」就是其中一個相當有效的宣傳手法,即吸引公眾在大館拍照,再分享到社交平台,藉此吸引更多人參觀。他笑言起初以為中老年人不喜歡這種方式,所以只寄望吸引年輕人,但結果發現並非如此,反而是很多年紀較大的人喜歡拍照,並展示在社交網站,公眾對大館的喜愛對他來說是一種肯定和鼓舞。他表示未來大館會推出語音導賞,亦可能以類似「Pokemon Go」的擴充實境(AR)遊戲吸引遊客到來。

孫中山紀念館 張冠李戴

他也批評尖沙咀前水警總部1881 Heritage過度商業化,是個失敗的保育例子,太過「離地」,只為吸引遊客,並未和居民產生感情聯繫,只餘冰冷的建築外貌,不符服務大眾的保育宗旨。他慨嘆,中環半山的「甘棠第」被改建成孫中山紀念館是「張冠李戴」,因原建築主人何甘棠(何東之弟)和孫中山並無太大關聯,反而與名人李小龍有親屬關係。再加上政府抱持舊式保育思維,令該博物館展覽過於單調,與觀眾缺乏互動,令年輕一輩覺得沉悶。他認為若當初將該建築改建成李小龍博物館的話,反而可能吸引到廣大海內外李小龍愛好者,也令這個保育項目得到大眾認同。

李浩然在2009年加入古物諮詢委員會(下稱古諮會),在任兩屆共四年。在2012年,時任古諮會主席的陳智思,因舊政府總部西座的保育爭議,被坊間質疑他將該建築只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有利政府賣盤予地產商作商業發展,他飽受公眾輿論壓力而決定辭職。李浩然力挺陳智思行事公正,為免外界認為陳智思犯錯而引咎辭職,故與他共同進退,一起離任,作為一種抗議。

雖然離開了古諮會,但李浩然對文物保育的初心始終不變:

「要是像藍屋和大館那樣,並非一味牟利,而是讓大多數香港人得到利益的,這樣的事情我一定會去做。但如果像Heritage1881那樣的項目(過於商業化),給我錢我也不會去做。」

他的語調變得鏗鏘,望著窗外的城市,眼神也堅定起來。

李浩然近年參與的本地重要保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