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新論】政治以外的無力感

今期《大學線》中的兩篇文章,分別講述大學生求職,以至投身社會後面對的住屋問題,反映不少年輕人正面臨的種種困境。撇開政治,其實對擺在眼前黯淡的前路更感無力。

撰文|曾詠珊 攝影|曾詠珊

四年過去,轉眼間迎來最後一個學期。臨近畢業,終須面對逃避已久的現實,與朋友閒談的話題總是圍繞「Grad Job」。

讀商科的朋友口中離不開「MT」(Management Trainee)和「iBank」(Investment Bank),幾個月前已忙著做「Apt Test」(Aptitude Test),在應付繁重學業的同時,還要準備多間公司的面試。有應徵MT的友人就曾被要求即場與其他面試者合作學習跳一支舞,也曾到企業旗下的餐廳學習「炸薯條」,還有許多五花八門的面試內容,使人身心俱疲。

即使是讀「神科」的朋友也坦言,曾在iBank面試後覺得自己表現未如理想而落淚,亦常因同學之間的比較而感壓力沉重。競爭之大,難怪衍生出各大求職顧問公司,沒想到繼中學文憑試開始盛行的補習風氣,竟蔓延至大學,操練面試題目、說話技巧已是基本所需,連求職也要拔尖補底,實在諷刺。

每次聽到商科朋友訴苦,心中偶爾慶幸自己不需面對令人疲憊的競爭,可是當友人欣喜宣告被iBank錄取為暑期實習生,月薪達七萬,下一秒只能苦笑畢業做記者的月薪頂多一萬三。記者薪酬低是已知的事實,但畢業前越見清晰的現實就仿如一盆冷水倒頭淋,冷卻你的熱誠,逼使你重新思考前路。

問起身邊讀新傳的同學,其實大多都未開始找工作,下定決心做記者的人寥寥可數,更多的是已報考政府的「CRE」(Common Recruitment Examination)和「BLT」(Basic Law Test)。不只同系的朋友,報考的大學生比比皆是。嘴裏不屑政府威權管治、不滿高官所作所為,卻又抵受不住高薪的誘惑,深陷矛盾。表面上是抱著「一考無妨」的心態,實際上都是為未來鋪墊一條「安穩的後路」,只因大家都明白萬多元的月薪根本不足以繳付租金,沒辦法維持生活。

然而,當你以為突破重重難關,考上公務員便能鬆一口氣的時候,卻發現樓價之「癲」令上車夢遙遙無期。有財團近年就看準商機推出共居公寓,以文藝形象包裝,吸引大學畢業生,甚至政府行政主任(EO)、工程師等年輕在職人士租住。可悲的是,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引入外國的概念,只淪為「文青版劏房」,太空艙床位、不足40呎的房間竟成為無殼青年的歸宿。

老一輩可能會覺得:「後生仔係要捱下架啦!」但其實又有誰真正關心我們的處境?有誰明白我們即使默默耕耘五年、十年,或許都只會是原地踏步、難以向上流的無力感?背負格外沉重的生活擔子,眼看理想逐漸被磨滅,或感前路茫茫,或對未來失去期昐,但願我們能一同捱下去,拒絕同化為顛倒是非、阿諛諂媚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