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背後的辛酸

記者|曹舒平

小時候,無知的我曾被電視劇矇騙,以爲醫生、護士上班時只是在飯堂聊天説笑,下班後又可跟同事吃飯聚會,薪金又高,過著高尚輕鬆的生活。當然,長大後已知此非實情,但我所了解的仍流於表面。今次有機會採訪醫護人員,才讓我真正明白到他們的忙碌及使命感爲何物。

記得訪問黃任匡醫生那天,他樣子疲倦,坐下時背靠著牆休息,聲音微啞,像是整天沒喝過水。他早上花數小時巡房,再處理近30個門診病人,訪問前剛完成一個手術,訪問後又要繼續工作。雖説官方工作時間是朝九晚五,但實際的下班時間卻是完成所有工作之時,加班三小時以上是等閒事。他笑説自己因忙碌而不感肚餓,經常忘記吃飯,即使吃飯也是匆匆15分鐘完成,留下寶貴的時間服務病人。可能訪問的45分鐘,便是他最長的「休息」時間了。護士的情況也不遑多讓,每更八至十小時也只能如廁一次,對我們來説是難以置信,但他們習以為常。在他們而言,病人最重要,個人的生理需要也是其次。這就是使命感及承擔。

現時很多醫療事故,如鄧桂思事件,政府都將責任推卸到醫護人員身上,企圖置身事外。但平心而論,公立醫護人員爲應付沉重的醫療工作而身心俱疲,醫生甚至需連續當值30小時,究竟將問題只歸咎於「醫生出錯」是否公道?政府發現人手不足,就連忙新增醫科生學位。但新增醫科生學位同時,又有否吸納多些畢業生到公立醫院工作呢?因爲增聘的人手有限,所以每年流感高峰期,便啓動應急措施,例如聘請兼職醫護人員、從醫療輔助隊借調人手等。但其實每年均能預計此高峰期,為何不多請醫護人員以應付長遠的需要?

或許長遠的規劃,比起每年的應急措施來得有用。

完整報道:《屯門醫院不勝負荷 醫患同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