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不通 少數族裔有傷無路訴

近年投身建造業的少數族裔愈來愈多,大至港珠澳大橋,小至路邊修路鋪磚的地盤,都見他們的身影。今年三月底,港珠澳大橋再次發生致命工業意外,兩名少數族裔工人喪命。建造業工傷案件多不勝數,而少數族裔工人不熟悉勞工權益,又不諳本地語言,工業意外發生後,追討賠償時無從入手,慘遭剝削。

記者|周煒晴 編輯|張淑媚 攝影|謝韾怡 張淑媚

工人缺工權意識

不諳中文的他曾經在入職時,與僱主簽訂中文的僱傭合約。整份文件內,他只看得懂公司承諾的工資金額,其他關於公司工傷後的責任、對僱員的保障等有關勞工權益的條文,一概不了解。雖然如此,但他並未覺有問題,他相信公司不會欺騙他。直至工作時受傷,追討賠償時遇困難,他才開始對工權有概念。

Bikash受傷後不良於行,需靠拐杖輔助。(張淑媚攝)

2016年12月,Bikash工作期間在地盤滑倒,扭傷腰部,他通知了主管,然後自行到醫院求醫。醫生診斷後發現他扭傷腳踝,脊骨受傷,暫時無法工作,並批出病假。當Bikash出院後向聘請他的僱主(次承辦商)遞交病假單,並申索工傷補償,但僱主稱Bikash沒有通知總承辦商受傷一事,拒絕受理。根據勞工處《因工受傷僱員須知》,僱員因工受傷,應通知主管;然後僱主須於工傷意外發生後14天內,向勞工處呈報工傷個案。因此不論次承辦商或總承辦商,都有責任在Bikash受傷後主動向勞工處呈報工傷。

然而,Bikash工作受傷後,僱主沒有為他向勞工處呈報工傷,他無法得到任何補償。他的家庭失去經濟支柱,令他頓失方寸。同鄉建議他到勞工處求助,勞工處幫助他聯絡僱主和總承辦商,追討補償;兩個月後,他終獲發工傷補償。

Bikash意外後雖在追討工傷補償過程遇困難,但他懂得英文,遭遇已比不諳中英的同鄉好。有少數族裔因語言不通,求助時困難重重。

 

繼續閱讀︰

語言不通成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