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外判 改變了什麼?

黃麗裳:記者要走出去 自由工作彈性高

壹傳媒旗下的《壹週刊》近年亦面對虧損,最終於今年十月賣盤收場。經歷數次大裁員,員工由高峰期200多人減至90多人,賣盤後離職人數更多。面對人手不足,壹傳媒在賣盤前已僱用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其中部分為被解僱的舊員工。

黃麗裳認為記者應走出去接觸群眾,發掘新角度。(黎凱容攝)

前總編輯黃麗裳表示,《壹週刊》近年有採用自由工作者的稿件,與5至6名自由工作者長期合作,負責專題報道和軟性新聞 。即使如此,人手仍然不足,她只能在工作上作出調整。以前有資源時,攝影師可以在訪問前視察環境,或者為了拍一張相而等幾小時,但現在人手短缺,他們只會在正式訪問時直接拍照。若受訪者樣貌變化不大,甚至直接使用舊照片。自由工作者沒有穩定收入,或會感到徬徨。黃麗裳表示,他們有部分漸漸摸索到自己的價值,付出努力後也成功轉型,嘗試更多新模式。例如有以前負責汽車版面的高級記者轉成自由工作者後,一個人擔當起拍攝、節目主持、剪接等工作,慢慢轉型,也做得不錯。

 

前副總編余家強:自由工作 或會綁手綁腳

《壹週刊》前副總編輯余家強,不適應即時新聞講求速度、以量取勝的模式,決定離職。他認為即時新聞重量不重質,即使新聞內容出錯,但「大家好像沒什麼所謂,因為可立刻以第二條新聞蓋過去,但是否應該這樣做新聞呢?」加上公司不斷裁員,若他繼續在《壹週刊》工作,無可避免地需作出裁員的抉擇,故決定離開。

余家強不建議記者初投身社會就成為自由工作者。(黎凱容攝)

余家強今年5月離巢成為自由工作者,他多年來執筆《豪語錄》欄目,轉職後一度繼續兼職為《壹週刊》寫人物訪問,後來離開《豪語錄》,現以半天工作形式,在網上電視台天開電視擔任總編輯,也有在外面接其他傳媒的工作。余家強透露成為自由工作者後,自己收入並沒有太大改變。雖然靈活性和效率隨之增加,但同樣亦有不少困難。他說:「如果我想去接觸一個人或者一個場地去介紹他們的時候,我以什麼身份去和他們說呢?我甚至不可以確保訪問之後可以給他們多少版面,這個報道會幾時刊出。」他認為自由工作者需要一定經驗,不建議一進入社會就成為自由工作者,

「尤其聘請者大多是上個年代的人,他們會擔心,這個人不曾做全職,責任感會否有問題呢?」

 

記協主席楊健興:擴大外判難以保證新聞質素

楊健興認為外判令新聞機構難以做好把關角色。(黎凱容攝)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楊健興認為,外判難以保障員工利益,同時,新聞機構只能收到外判員工的稿件,採訪過程不得而知,「他不是你(新聞機構)的僱員,只是一些內容提供者,機構如何把關呢?」他指出,當基本的僱傭安排變得不穩定,員工只能處於被動位置,任何人都會思慮這種工作狀況能否持久,變相令整個行業難以留下有抱負的人。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早前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指,目前只是外判的開始,最後的員工人數會裁減接近七成五,只保留兩成五的編輯和創作類新聞工作者。雖然壹傳媒後來澄清這只是黎智英個人說法,公司並沒有制定裁員計畫,但此說法仍然令人擔憂。壹傳媒工會發言人林偉聰認為,很多東西不能外判,外判使公司無法監管,只有使用固定新聞工作者,新聞質素才能獲得保證。楊健興則認為,傳媒行業始終需要人才,擴大外判或會加快流失過去辛苦保留的人才,但現時外判做法還有很大變數,相信可見未來不會有大規模外判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