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靈精怪的中學辯論比賽

主題輕鬆 考驗更高

中學辯論界有最受關注的三大盃賽,即聯校中文辯論比賽、基本法盃及星島校際辯論比賽,與它們相比,「奇趣盃」及「挑戰盃」仍不成規模,每年只有約30所學校參賽。故很多學校認為既然小賽事勝負無關痛癢,就視此為「練兵」良機,往往只派新隊員代表出賽。

有近10年辯論經驗的資深辯論教練張介聰對此頗有微詞。他表示,「奇趣盃」、「挑戰盃」隨時比傳統比賽要求更高,在主綫設計、資料搜集及比賽特殊規則三方面,都並非新辯員能輕易處理。以資料搜集為例,辯題若以某政策為主題,辯員會懂得搜尋政黨意見,以政府文件、數據作為參考;但奇趣辯題通常沒有固定的資料來源,以辯題「自修室是學界蘭桂坊」為例,根本不會有相關調查報告,在資料搜集上是更大的考驗。

張介聰指比賽的特殊規則是逼辯員跳出舒適區,挑戰自己。他以「奇趣卡」為例,「移形換影卡」要求同隊兩名辯員代替對方發言,令辯員不能只埋頭於自己的稿件,而是要了解其他隊員的發言內容;「沒收筆卡」禁止辯員抄寫,就讓辯員學習多聆聽,少抄寫;「雪崩卡」則收起辯員所有提示卡,令他們變得一無所有,必須靈活變通。

「正如牛頓從一個掉下來的蘋果發現地心吸力,很多時候都是小處見大道理,生活化辯題有時甚至比嚴肅辯題有意義。」張介聰如是說。他以辯題「周潤發比劉德華更適合當香港特首」為例:若談論梁振英及唐英年,辯員多會比較他們的政績和能力,但若主角是沒有政治經驗的周潤發及劉德華,反而能夠回歸主題——究竟香港人需要一個怎樣特質的人成為特首呢?更重要的是,這些辯題可以給辯員提供多一種思維上的可能性:「奇趣辯題可能是以前沒有人討論過,所以會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辯員需要判斷行哪一條路。」

走出小圈子 辯界新氣象

其實同樣引發社會熱話的並不止「奇趣盃」和「挑戰盃」,另一中學學界辯論比賽「鳴辯盃」於今年七月的一條辯題「雲加退休對阿仙奴利大於弊」,亦曾引起一時轟動。這場比賽在香港華仁書院舉行,近百人入場觀賽,張介聰形容,這是他看過最多非辯論界人士來觀賽的一場。在該場比賽之後,更有很多球迷留下來抓著辯員發表己見,「同學你剛才說得太少」、「同學你應該說這些」,滔滔不絕。

張介聰樂見辯論踏出辯論界的小圈子,讓公眾願意參與其中。(何家朗攝)

張介聰分析,這類「入屋」辯題令大衆產生共鳴,去除辯論與大眾之間的隔膜,球迷甚至無須搜集資料已對題目有相當了解,有各自的思考和討論,這亦是辯論的意義。他樂見這種變化:「辯論一直是較小圈子的活動,少有公衆參與,雖現時大部分辯題仍未打出辯論界,但絕對是進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