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讀醫 回港執業不是夢

兩地訓練不同 回港考試要盡早準備

「很多人望著你在做甚麼,想知你是否真的及格。」王喬峰認為,有時要花上百二分努力,才能得到他人肯定,但若能得到病人信任,他心甘情願,這些經歷也是很好的鞭策。在外科實習時,首次參與腎移植的大型手術令王喬峰受到很大鼓舞。

暨南大學醫學院內觀。(受訪者提供)

他認為,中港兩地醫科較大的差異在於實習模式,內地的實習以觀察為主,但在香港醫院,打針、抽血等都由實習醫生來做。兩地臨床檢查的手法亦不盡相同,但熟習過後便沒問題。課程上他倒認為分別不大,因為英文班的教科書和港大、中大醫學院一樣。

他說,兩地醫療系統不同,對醫生的水準要求亦不一樣,內地著重培訓專科醫生,而香港著重培訓全科醫生,故醫科課程的設計亦不太一樣。暨大的學習設備雖然不是最先進,但是師資方面亦有經過挑選,有不少老師都曾在海外留學。讀醫六年,他認為自己的自學能力提高了,因為那邊的老師沒有義務要幫助他回港執業,一切只能靠自己:「其實他們(師兄師姐)都很徬徨,我自己的想法是唯有靠自己。」

成功回港執業後,王喬峰也有協助訓練師弟妹應考香港執業資格試,他鼓勵在內地讀醫的同學盡早開始預備,多了解香港兩間醫學院的學習重點。他指暨南大學每年都有畢業生能回港執業,以今年為例,暨南大學有五至六名畢業生獲得本港執業醫生資格,佔海外醫生整體合格人數六分一,是不錯的比例。

一視同仁 期望更多醫科學生回流執業

過去五年,有228名海外醫生成功通過執業試回港執業,當中包括86名內地醫科畢業生。公立醫院醫生長期不足,醫委會指自2014年開始,執業試由每年舉行一次改為兩次,方便更多海外醫科生報考。

醫委會主席劉允怡教授指,不論考生多少、來自何地,都會提供機會讓有水準的海外醫生回港,而站在貧苦病人的角度,亦希望在謹守醫生水準的情況下,令有能之士回港執業。

王喬峰醫生指醫院裏有人會想知道他的「產地」,但同事都很務實,他做得好自然沒人批評。(邢穎琦攝)
劉允怡教授期望香港能有更多海外醫生回流,紓緩公立醫院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劉雪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