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手語教學 讓聾生聽得見

聖母院書院學生用手語表達:「手語是我溝通的語言。」(艾博瑜攝)

聾人從無聲世界走入主流社會,一直困難重重。政府推行融合教育,以協助聽障學生(下稱聾生)融入以口語溝通的主流社會。但聾生要學懂讀唇和表情,才能了解口語內容,難度甚高。部分聾生唯有放棄入讀主流學校,走到聾校叩門,冀以手語溝通,方便學習。誰料聾校課堂上竟也禁用手語,使他們的學習受阻。聾生進退無門之際,有人提出一個雙語計劃,盼為他們打開進入主流社會的大門。

記者│莫泳浵 編輯│呂穎瑤   攝影│艾博瑜  呂穎瑤  莫泳浵  

 

努力模仿健聽學生

在1997年,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免費為聾生提供助聽器,配合語言治療服務,支援聾生到主流學校就讀。自此,聾生的主要學習媒介變為口語,無論主流學校或聾校都排除手語教學,希望聾生發揮口語能力,融入社會。

劉曉彤從小深受此苦。她現於雙語計劃下的聖母院書院任職教師,求學時期是校內唯一一個聾生。父母擔心她學手語會影響發音,安排她到主流學校接受口語教學。升讀中一時,她感到很孤單,曾設法隱藏自己是聾的,例如用頭髮遮掩耳朵,不讓同學看到她的耳機:

「我知道自己與健聽人不同,但在這個環境又要與他們相處,所以很努力模仿健聽人。」

當時除了班主任,沒有人知道她是聾的,中文科老師更因為不知道她是聾生,責怪她的聆聽卷成績太差,認為她不用功學習。

她患有嚴重聽障,戴上助聽器也只能聽到很模糊的聲音,常常因發音不準,被同學取笑她是「黐脷筋」。除了被同學取笑,劉曉彤亦曾被排斥,在分組報告時,同學擔心的她發音不清楚,不願意與她一組,這使她感到很難受。

劉曉彤在聖母院書院任教,她坦言自己以前的路走得很辛苦,所以嘗試找與融合教育有關的工作,幫助與她有相同經歷的學生。(呂穎瑤攝)
劉曉彤在聖母院書院任教,她坦言自己以前的路走得很辛苦,所以嘗試找與融合教育有關的工作,幫助與她有相同經歷的學生。(呂穎瑤攝)

讀唇有困難 聾生難以趕上進度

直到中三,劉曉彤終於鼓起勇氣把頭髮紥起,讓老師同學看到她的助聽器。老師了解她的情況後,安排她坐較前的座位,但在課堂上缺乏手語支援,她仍然面對不少困難:「當時沒有選擇,不能跳出這個框框(用口語溝通),有一種無力感。」劉曉彤指父母和學校從小限制她只能使用口語,但她坦言單靠讀唇,聾生能接收的知識很少。她解釋,讀唇要依靠背景知識去分辨字詞,但當老師說到一些新詞彙,在缺乏背景知識下,他們很難猜到字的意思。上課時她也表現沉默,不會舉手發問:「害怕自己的問題很笨,可能老師才剛說完,只是我聽不到。」

「當時不喜歡上學,課堂上不知道自己在讀什麼。」她指出很多人誤解助聽器能回復聽力,但其實她聽到的聲音有很多干擾,對方的說話模糊不清,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為了追趕課堂進度,父母更聘請了補習老師,每天花三小時向她重新解釋課堂內容。因此,她甚麼課外活動都不能參加,錯過了校園生活:「覺得很委屈,每天都要補習,我要比其他人花兩倍努力才能追上進度。」
中學畢業後,劉曉彤開始學習手語。她認為用手語聊天很舒服,大家能無障礙地交流,她形容:

「好像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而這世界是屬於自己的。」

學懂手語後,她不會否定口語,因為口語的確能助聾人與健聽人士溝通,但她發現手語同樣重要,尤其是在聾生學習的階段,因為手語是無障礙的媒介,能幫助他們吸收外界的知識。

繼續閱讀:

聾校禁打手語 學習進度嚴重落後

聾生無障礙學習 雙語共融創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