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二十年 消失的議會-臨立會的政治任務

編輯│戴晴曦 記者│石偉豪 攝影 | 石偉豪 余卓希 

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政改方案,導致「直通車」被喊停,中方最終另起爐灶設立臨時立法會(下稱臨立會)。臨立會存在的一年又三個月裏,通過多條法案,部分更對現今香港政治及民生發展影響深遠。

直通車停駛 法例無法過渡

臨立會由1997年1月正式運作,直至1998年4月,共處理及通過63項法案,當中以修訂條例草案居多。時任臨立會議員李鵬飛表示,臨立會只著眼處理過渡事宜,民意並不在考慮範圍中。彭定康政改方案獲通過後,1995年組成的立法局,在中方眼中已失去合法性。所以,臨立會須將立法局在95至97年通過的條例一一否決:「不止人(議員)沒有直通車,法例也沒有直通車。」

修改選舉制度 制衡民主黨議席

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中,立法局有60個議席,其中地區直選20席,功能界別30席,選舉委員會10席。他將立法局地區直選改為單議席單票制──把香港劃分為20區,每區一席,多票者勝。民主黨憑此選舉制度,在1995年立法局選舉中戰績彪炳,在20席中奪得12席,加上從功能界別和選舉委員會贏取的議席,民主黨共奪得19席,成為議會最大黨。聯同其他民主派政黨贏取的議席,民主派共奪得31席,成為議會中的多數。

時任立法局議員及民主黨主席李柱銘表示,民主黨能成為最大黨,實屬意料之外:「如果在民主的國家或地方,我就是首相,因為沒有人夠我多票。我當晚就睡不著,突然有了權、有了責任,是不同的。」

當年因「直通車」停駛而「下車」的立法局民主派議員,在香港回歸一刻站在立法會頂樓揮手道別,是當年轟動國際的新聞。這是李柱銘辦公室內少數擺放出來的一張照片。(石偉豪攝)
當年因「直通車」停駛而「下車」的立法局民主派議員,在香港回歸一刻站在立法會頂樓揮手道別,是當年轟動國際的新聞。這是李柱銘辦公室內少數擺放出來的一張照片。(石偉豪攝)

1998年,臨立會通過將立法會選舉制度,由單議席單票制改為比例代表制,按照名單得票比例分配議席,及引入最大餘額法──把名單上已獲取議席的票數減去,再把各名單的剩餘票數從多至少順序,餘額多者可獲議席。李鵬飛表示,改行比例代表制是臨立會與中央政府商討出來的結果,目的為制衡民主黨,避免他們控制議會。此選舉制度亦沿用至今。

改變選舉制度後,1998年立法會選舉中,雖然民主黨得票率上升,地區直選議席卻由12席減至9席,總議席亦由19席減少至13席。整體民主派則由上屆的31席銳減至20席。李柱銘表示,新制度讓民建聯等建制陣營更容易獲得議席,對此深感不忿。

繼續閱讀:

保障勞方法案 僅生效三星期

臨立會商界為主 凍結法案屬必然

本不應存在 卻影響香港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