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壓力大 誰明父母心?

鍾太:家長要懂得改變

46歲的鍾太育有一子一女,就讀中五的女兒性格反叛,經常夜歸及不願上學。鍾太備受困擾,會突然無故哭泣,出現幻聽,獨自在家卻聽到家中不斷傳出人聲,失眠大半年,更出現自殺念頭,上年確診患有焦慮症。

鍾太指,每次女兒深夜外出,她便睡不著覺,獨自坐在客廳,腦海不斷浮現負面想法,擔心她在外有危險。女兒回家後,鍾太叨嘮幾句,女兒就會駁斥,態度惡劣,指自己「一直都不愛在家」。鍾太十分生氣,氣話衝口而出:「吓!你不回家,不如瞓街啦!」但吵鬧過後,鍾太心裡難受,埋怨自己不懂管教女兒,眼淚直流。丈夫不理解她的情緒,認為她想得太多。鍾太感到十分無助:「不知道有什麼渠道可以幫助我,我不斷鑽牛角尖,不懂向別人說明自己的難處,只會感覺很辛苦,不懂如何管教女兒。」

她曾參加家長講座,學習如何管理子女情緒,但仍然不懂教導子女。坐在台下當聽眾,她認為講座內容十分有用,但當回家面對子女,怒氣卻自然而生,無法把講座上所學的運用出來,所以子女升中後,鍾太再沒有參加這些講座。

上年,鍾太接受朋友建議,向社工求助,才發現自己有焦慮和情緒問題,被轉介到精神科求診,每天服用血清素藥物。鍾太服藥一年,覺得藥物有助控制情緒,舒緩緊張,改善失眠情況。她逐漸願意聆聽社工和朋友的意見,反省管教子女的方法,亦明白家長需要代入子女角度思考:「社工告訴我,對年輕人應多解釋,而不是一味責罵」,「最重要是家長懂得改變,不要覺得『為何是我變,而不是你(子女)變』。」

家長面對壓力 專家提供出路

家長教育培訓機構心靈階梯總監余國健指,家長因管教問題而導致情緒問題是普遍的。現在家長對子女期望很大,而且社會氣氛強調「贏在起跑線」,為家長帶來壓力。有的家長自稱沒有強逼孩子讀書,但其實經常提醒孩子:「你做了功課未?」這樣也會對孩子構成壓力。他提醒家長應控制情緒,避免將壓力轉移給孩子,否則只會雙方都「情緒爆煲」。

124pressure_03余國健說,雖然現時很多家長參與講座,學習管教方法,但不能成功實踐,只會更加煩躁。他認為家長不應心急,慢慢實踐管教方法,長遠亦應發展個人興趣,建立自己的社交生活,調節心境並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否則學多少方法,都會因為心情差,未能發揮效用。
防止虐待兒童會助理總幹事侯月琼相信每人都有解決能力,不少家長只是情緒受困時亂了陣腳,或缺乏他人提醒。她鼓勵家長受情緒困擾時可先和身邊信任的人傾談,或利用社區裡的資源幫助自己,例如撥打社福界熱線求助、聯絡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等。

採訪手記:家長無奈誰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