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壓力大 誰明父母心?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編輯│梁穎欣 記者│姚家楹 呂少穎 攝影│梁穎欣 受訪者提供

去年九月至今,學生自殺事件已超過廿宗,學生壓力問題受到全城關注。孩子飽受壓力的同時,家長管教子女所面對的壓力亦不容忽視。根據防止虐待兒童會報告,2014-15年度熱線及查詢共1,490宗,當中過半屬子女管教問題,較2013-14年上升兩成。有父母因為管教子女而費心傷神,會無故哭泣、失眠、幻聽,甚至患上情緒病。學生面對壓力時可以尋求父母和老師幫助,那父母又可以向誰求助?

女兒離家 媽媽苦無對策

孩子踏入青春期,情緒較易波動,對父母表現得不耐煩。面對子女的轉變,不少家長苦無對策,焦慮不堪。45歲的馮太任職秘書,育有一對子女。馮太說子女從小都很乖巧,沒想到他們自去年愈來愈不聽父母教導,令一家人飽受壓力。

患有讀寫障礙的大女兒就讀Band2學校中四,成績欠佳加上未能融入同學圈子,日漸無心向學,拒絕上學並經常出夜街,曾因吸煙被學校記過。馮太多番嘗試阻止女兒外出,例如曾親自送女兒回校上學,又曾扣她零用錢,但種種方法都沒用。她表示,女兒兩、三天才回家梳洗一趟,她對女兒外面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有一次,女兒準備出夜街,丈夫大發脾氣:「將來我死也是因為你,你不要去靈堂找我。」更激動得撕破自己的衣服,女兒卻無動於衷,馮太感到既痛心又無奈:「為何她好像很冷血?好像一點感覺都沒有?還是往外面跑呢?」

對於女兒屢勸不改,馮太生氣得想逃避:「有時真的不想面對她,會覺得不如送她到女童院,起碼有人看管著她,總好過現在我根本不知道她到哪裡去 。」

與兒子吵架 媽媽兩次離家

另一邊廂,剛升讀Band1學校中一的小兒子雖無學習障礙,但馮太指他適應能力較弱,第一學期只有兩科合格。班主任曾對兒子說:「你這樣的成績,不配做我們學校的學生。」馮太覺得學校只著重成績,令兒子壓力很大,兒子曾說過「我想死」。為逃避學業壓力,他經常拖延功課,馮太不滿其態度,兩母子為此經常吵架,兒子有次更以粗俗言語駁斥馮太。

馮太曾兩次因為與兒子吵架而離家出走。她憶述兒子再次突然拒絕上畫畫班:「我在他面前致電老師,哭著說他以後不再畫畫。」她生氣得收拾東西準備離家,兒子駁斥:「你又話走,為什麼還不執包袱走?」馮太指當時實在不想再面對著他,便離開家門。離家後的第三天,丈夫致電問她何時回家,說兒子正等待她回來替他剪頭髮。馮太當晚隨即回家,但發現兒子還在生氣,只用「房間入面的那個人」,而不用「媽媽」去稱呼她。

壓力爆煲 曾想過自殺

「做夢都沒想過我的孩子會這樣,我們家又不是單親家庭,是個很正常的家庭,又沒有強迫他們,也不是很嚴厲,但是他們怎麼會這樣呢?」

惡劣的親子關係對馮太造成很大壓力,她情緒日漸低落、失眠、食慾不振,不想見人又不停地哭,情況持續了兩至三個月,甚至影響工作,要經常請假。馮太亦自責自己沒有從小和女兒培養好關係,導致現在無法和女兒談心事。

馮太在便條寫上鼓勵,期望女兒終有一天可以明白父母對她的愛,願意回家。(受訪者提供)
馮太在便條寫上鼓勵,期望女兒終有一天可以明白父母對她的愛,願意回家。(受訪者提供)

她和兒子的關係本來不錯,兒子一年前仍會跟她親近,她不明白為何現在關係會變得如此惡劣:「子女的轉變,父母真的要去適應,但又談何容易?」馮太實在受不了,壓力已到臨界點,有次經過海濱公園:「看著那條河,我在想,如果跳下去會怎樣呢?」馮太以往再傷心也從沒想過自殺:「有這個想法我自己都驚 。」

馮太嘗試用不同方法拉近親子關係,例如女兒停學初期,馮太每天都在便條紙寫上「I love you」、「你不是孤單的,媽媽與你同行」等字句,或加上一些家庭圖片,並以封箱膠紙把便條紙加厚,變成書簽,待女兒回家放在她的手袋裡:「我希望女兒有朝一日會想起自己那麼頑皮,父母都包容她,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

女兒平常看到紙條只會放進袋中,反應冷淡,但有一次女兒半夜回來,被馮太責罵,哭著問:「媽媽,還有沒有粉紅色紙條?」馮太相信鼓勵字條到一定時候便能發揮功效。

四出求助無門

家庭出現大問題,馮太盡力尋找幫助女兒的方法:「社會的資源好像很多,但是沒有一樣是有幫助的。」曾經尋求學校、社會福利署的社工協助,但她認為全都沒有用。例如女兒就讀的學校只有一位社工,且不是天天回校,難以服務眾多問題學生。馮太曾致電學校社工,但社工指除非女兒肯上學,否則難以接觸。
她曾因女兒離家出走而報警,但警察指即使找到女兒,也只能作警誡。社署社工見了女兒兩、三次後,要求她簽警告信,以送她入女童院為由,迫她回家,女兒立即反感。年初,外展社工開始接觸女兒,以Whatsapp與她聯絡,透過慢慢建立關係從而勸喻她,但馮太稱女兒情況未見好轉。多番求助皆未能見效,只增加馮太的壓力:「其實做了這麼多事情,見了這麼多人,我是很累的,不停重覆去說發生了甚麼事,更加重了我的負擔。」

她也曾向朋友傾訴,但她認為他人所謂的關心只是出於好奇,而且沒有管教煩惱的家長根本不會理解她的感受。她亦曾經向精神科醫生求診,最終因費用昂貴卻沒有效用而放棄:「現在都沒有找到一個途徑可以幫我的,很辛苦很難受。」

繼續閱讀

鍾太:家長要懂得改變

家長面對壓力 專家提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