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文件 傳統媒體變革的開端

124editorial

撰文│陳穎慧 插圖│馮一芯

清明節那天,在電視台當兼職外電記者的我,本以為公眾假期上班該是十分輕鬆,沒想到一踏入新聞部,就爆出「巴拿馬文件」洩密事件。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得到巴拿馬一間律師行大批機密文件,揭露全球多名政要名人,涉嫌透過離岸公司避稅及轉移資產。

被形容為歷來最大規模的洩密事件,大量複雜的資料在同一天一湧而出,即使是翻譯外電,都令我感到有點吃不消,莫說參與調查的團隊,難度一定更高。

事件逐漸發酵,冰島總理京勒伊格松辭職,英國首相卡梅倫公開近六年私人稅務紀錄等,引發的政治風波,肯定了這一年多的調查工作成果。

最令我驚嘆的是,如此成功的調查報道,不是透過新聞機構間互相競爭,而是透過了一個嶄新的合作模式:由非牟利新聞組織國際調查記者同盟,集合全球80個國家、100多家新聞機構,超過400名記者而成。當中包括不少知名的媒體,例如英國的《衛報》和英國廣播公司、法國的《世界報》等。

如此龐大且國際化的團隊,有效地解決不少難題,例如文件包含二十多種語言,各國記者幫忙翻譯;文件多不勝數,記者們透過分工,專責一些項目,以致成功在眾多文件中抽絲剝繭,找出對自己國家的公眾利益,以定出最具影響力的新聞角度。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聚集不同背景、經驗的記者,各人能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資料和想法。一名有份參與調查的《衛報》記者亦說過,正因新材料源源不斷,記者更要互相依靠,才有助他們隨時得到新的細節。

難能可貴的是,這次來自五湖四海的新聞機構和記者,放下競爭對手的身分,願意互相協調及作出取捨。例如為防走漏風聲,不但組員要利用加密討論區交流,連新聞機構都要採取預防措施,確保系統不會被新聞部其他沒有參與調查的人發現。

同樣,大家連何時發布報道,亦是透過協商產生共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同盟的總監賴爾曾在受訪時表示,因各國的不同因素,大家考慮過不少的日期:「電視台有他們的需要,每個國家都有考慮:德國媒體想在星期六發布,因為是國家發布新聞的大日子,但於美國而言,是星期日;於英國而言,是星期一。」他又指,曾經計劃提前在三月發布,但因德國正舉行地區選舉,可能搶去焦點,故大家協商再等幾個星期。

雖然目前的新聞生態均是搶獨家及點擊率,但原來只要各新聞機構透過合作共同努力,一樣能作出深入且最有效果的報道,這次史無前例的調查報道,正正發揮了新聞工作者的第四權作用──監察權貴、服務公眾。假如當日最先接到文件的《南德意志報》,決定馬上把最初步接收到的文件獨家曝光,搶盡全球的目光,各大媒體才繼而轉載及跟進,相信對全球的震撼度一定迥然不同。

今天他們打破搶新聞的傳統換來的成果,不但令報道最終順利保密至「出街」,其影響力亦漸漸顯現。透過媒體間齊心協力,提升新聞質量、關注度和原創性,不是沒可能的。在社交網絡發達、人人都是記者,傳統新聞行業步入寒冬之際,除了互相競爭,這樣的大規模合作,相信會是傳統媒體變革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