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為何走上絕路?

張秀賢表示中大輔導及發展組只有八個輔導員,難於短時間內接見眾多個案,強調學生可作為同行者,耐心聆聽,幫助患者抒解情緒。 (謝馨怡攝)
張秀賢表示中大輔導及發展組只有八個輔導員,難於短時間內接見眾多個案,強調學生可作為同行者,耐心聆聽,幫助患者抒解情緒。 (謝馨怡攝)

張秀賢:校方應營造更友好的環境

前中大學生會會長、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四年級的張秀賢,於2013年確診患有中度抑鬱症。他當時就讀二年級,擔任學民思潮發言人,既要應付龐大工作量,更不 時面對傳媒,令壓力一直累積:「沒胃口進食,一下子暴瘦了近十公斤。」及後他決定參選中大學生會會長,跟許多情緒病初期患者一樣,張秀賢自以為有能力去應付,導致拖延醫治:「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扔東西發洩,但面對其他人又會裝作理性,不想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有情緒問題。」

然而情況持續嚴重,有時他難以入睡,但又曾亢奮得晚上通宵寫文章達一萬字而不睡覺,之後幾天卻無法工作。後來張秀賢經大學轉介往公立醫院求醫,在藥物的輔助下血清素調整至正常水平。那段時間,他形容自己要學習跟此病相處:「學懂打開心扉找朋友傾訴,也開始平衡工作和休息時間,看看書、散步一至兩小時等,都對病情有幫助。」憑著意志力和積極配合治療,張秀賢於一年內克服抑鬱症。

3月2日立法會會議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答覆葉劉淑儀議員質詢時表示,在2014-15學年,中大的學生輔導及發展組共接獲725名全日制學生求助,佔中大全日制學生總人數23,100人的3.1%。求助個案中有508名(70%)本地學生,188名(26%)內地學生及29名(4%)其他非本地學生。在217名非本地學生中,涉及學業問題而求助的佔107人(49%)。

有見中大近半年時有學生自殺,張秀賢曾於社交網站呼籲教育局正視,他認為愈來愈多學生尋死的原因,是基於香港的教育制度令學生飽受壓力。另外,他亦批評現時校方處理學生情緒問題上欠主動,他建議大學安排精神科醫生在校駐診,讓同學不需往公立精神科或是私家診所輪候:「因為愈輕鬆的環境,會讓病人愈願意求醫。」學校亦應營造一個更友好的環境予情緒有問題的學生,令學生知道求助是正常的行為,同時增加學生對情緒病的認識,例如大學通識課程可加入與情緒病有關的內容,或於入學禮強調解決情緒問題的重要性。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同行者耐心聆聽很重要

曾展國指,未曾接受情緒輔導訓練的人,也可為情緒受困的朋友提供協助。只要耐心陪伴並聆聽情緒受困者,陪伴他們經歷那段困難的日子已經足夠。 (謝馨怡攝)
曾展國指,未曾接受情緒輔導訓練的人,也可為情緒受困的朋友提供協助。只要耐心陪伴並聆聽情緒受困者,陪伴他們經歷那段困難的日子已經足夠。 (謝馨怡攝)

情緒問題在香港絕非新鮮事,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指出,情緒問題極普遍,中國人對自殺的看法很落後,不太認識情緒病或抑鬱症,以為過一陣子就沒事:「抑鬱症問題不是純粹堅強就可以解決,它是一種病。如果患者不正視問題,或者身邊朋友沒有察覺的話,就很容易錯過治療機會。」

曾展國提醒,當身邊有人受情緒困擾,第一件可做的事就是耐心聆聽,切忌說「不要想這些傻事,以前的人不是比你更慘嗎?」或是「你那些不過是小問題,睇開啲啦!」因為有自殺傾向者容易覺得孤獨,這些話會讓他覺得無人明白他的處境,而不再向他人訴說心事。除了聆聽,同行者亦應主動陪伴抑鬱患者求醫,或向社工及輔導員求助。至於學校支援,他表示上月前曾致函各大專院校,詢問是否需要協助關注學生情緒問題,例如舉辦生命劇場、展覽,甚至向教職員提供培訓,讓他們及早察覺有情緒病或自殺傾向的學生,但至今只有理大回應有意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