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溫和老字號 民協

民協副主席譚國僑甫來到其選區大坑東邨,便被婆婆拉著,指出邨內的問題。

編輯│余皓懿 記者│鍾卓恆 劉浩廷 攝影│鍾卓恆 劉浩廷 翁維愷

區議會選舉去年十一月結束,建制和泛民均有重量級議員落馬,各政黨的新舊交替遂成為公眾焦點。其中被視為民協唯一政治明星的馮檢基,在工聯會小花陳穎欣和前黨友黃仲棋的夾擊下,以99票之差落敗,無緣再循超級區議會競逐下屆立法會議席。不過,馮檢基未有退意,磨拳擦掌重新迎戰立法會地區直選,並揚言會離開發源地九龍西,希望擴展版圖,打破民協現時只有自己是立法會議員的「一人黨」局面。

不少泛民政黨以政治理念吸納支持者,民協不行這一套。依靠地區工作起家,過去三十年一直紮根深水埗,民協認為用心做地區工作,直接幫助居民解決社區問題更實際。但面對資源不足,還有建制派猛烈的攻勢,民協只有默默地堅持「深耕細作」。

馮檢基期望,黨內議員能夠以「一開二、二開四」的方式擴展民協在深水埗區的影響力,以達至控制該區區議會過半數議席。(余皓懿攝)
馮檢基期望,黨內議員能夠以「一開二、二開四」的方式擴展民協在深水埗區的影響力,以達至控制該區區議會過半數議席。(余皓懿攝)

不造明星 甘為小黨

民協(全稱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在1986年成立,為全港最早參政組織之一,陳偉業及李永達等人都屬當時創黨會員。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民協有近半成員離黨,與其他民主派議員組成港同盟(民主黨前身),對民協衝擊甚大。由於分裂後人手資源不足,馮檢基提出「蘇格蘭經驗」,即集中資源發展一個地區,民協集中服務深水埗、九龍城區的基層,因此在全港而言,知名度一直不高。民協最高峰時期,曾在1995年立法局選舉獲得四個議席、九個市政局議席及二十八個區議會議席。

不過,自2000年第二屆立法會選舉起,民協連續三屆都只有馮檢基一人成功當選九龍西地區直選議席。至2012年立法會選舉,馮檢基轉戰新增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議席(俗稱超級區議員),試圖讓路予民協副主席譚國僑出選九龍西地區直選,但譚卻落敗。馮檢基指出,坊間戲稱他們是「一人黨」,覺得「民協等於馮檢基、馮檢基等於民協」。

到了2015年的區選,馮檢基作為民協唯一的政治明星,卻在深水埗麗閣區不敵工聯會小花陳穎欣。區選落敗,馮檢基也失去競逐超級區議會的資格,打亂民協在今年立法會選舉的部署。他一早明言如果敗選,就不會重返九龍西參與直選,最近他向傳媒透露可能出戰其他選區如九龍東或新界西。

對於今次的落敗,他表示尊重並接受選民的選擇,但不會因此退下來,62歲的他反而認為現在才是自己的「政治黃金期」,因為打拼了二十多年,有一定的地位和人際網絡,成為了全港性人物,希望用此優勢為民協繼續擴大政治版圖。他又承認,民協過往一直專注九龍西的地區工作,反而局限了黨員在其他四區勝選的機會。

對比其他政黨擔任社會輿論領袖,在媒體上有較高曝光率,民協成員堅信深耕細作:專注發展地區網絡、解決當區問題。成員大多留社區中默默耕耘,與該區的街坊熟稔,但難以成為政治明星、輿論領袖。

譚國僑認為不要為參選而參選,要莫忘民協存在是為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翁維愷攝)
譚國僑認為不要為參選而參選,要莫忘民協存在是為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翁維愷攝)

民協模式 受建制挑戰

然而建制派的「蛇齋餅糉」策略,正正衝擊民協運作三十年的模式。馮檢基根據過往數屆選舉的觀察,發現對手的資源不斷增加,今屆更以倍數上升,運用派禮物的方式,迅速地與居民建立關係。他批評:「為何『蛇齋餅糉』這麼吸引?拿禮物的居民可能是因為得不到政府足夠的援助。這樣是否應該迫使政府改善民生政策,將問題連根拔起呢?」馮檢基承認,深耕細作未必贏到「蛇齋餅糉」,但只要有居民支持,民協仍會有耐力比拼。

民協黨團召集人譚國僑則認為,議員不是慈善家,不應該與對手鬥派禮物,反而要突出民協與建制派在社區議題上不同的價值取向。他在今屆區議會選舉裡,帶領區內居民反對恆基兆業富商李兆基將大坑西邨重建為「青年居屋」,與對手傾向支持李兆基的立場有明顯分別,使他得到居民認同,最終獲勝。

繼續閱讀 請轉下頁
社會政見轉變 因時制宜
新人接棒 低知名度成隱憂
穩守地區 也攻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