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之爭

編輯│姚尚勤 記者│蔡悅君 攝影│姚尚勤  蔡悅君

龍尾,一個大美督附近不顯眼的小沙灘,過去數月竟成為社會的焦點。 社會各界就龍尾水質、保育價值及大埔居民對沙灘的需求吵個面紅耳熱,政府和環保團體各有論點,形成「公有公說理,婆有婆說理」的局面。雖然龍尾人工沙灘工程早已通過立法會財委會,政府動工在即,但環保組織仍盡最後一分力訴諸法律,誓要阻止龍尾成灘。最後誰贏無人知曉,但輸的一定是龍尾脆弱的海洋生態。

誰要人工沙灘?

救救龍尾計劃發起人之一兼自然生態論壇發言人黃志俊,由二零零七年開始關注龍尾灘發展,他指大埔區議會一直以區內沒有沙灘、市民有需求等為由,倡議興建龍尾人工沙灘,但他質疑區議會所謂的民意根據。黃志俊指當年大埔區議會以一份簡單的問卷統計大埔居民對區內興建沙灘的支持度,問卷缺乏背景資料,市民無從得知興建沙灘對生態的影響,問卷最後成為是「騎劫民意」的工具。

渠務改善水質 成效成疑

雖然區議會最終通過興建人工沙灘的議案,但龍尾其實一直不是當沙灘的「料」。零九年港大地球科學系和南京大學對吐露港進行重金屬污染研究,指出龍尾附近兩個泥石傾卸區為水域帶來鉻、鎳及鈷三種重金屬,含量與維港接近,不宜供市民游泳。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於二零一二年九月在龍尾實地考察,收集水質樣本化驗,發現大腸桿菌含量超標二十六倍。環保署過去近十年泳灘資料統計中,也顯示龍尾水質不斷轉差,平均每百毫升大腸桿菌含量近一千。

雖然渠務署會進行渠道接駁工程,將現時龍尾村附近的污水集中到大埔工業村排放,(當政府完成百分之六十的渠道接駁工程後)渠務署預計泳灘能符合大腸桿菌的水質指標,及在大部分時間(高於86%)達到康文處二級或三級泳灘水質的水平,但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對工程成效表示懷疑 ,因為建築物的新舊、範圍都可以影響「百分之六十」這個說法的準確性。他補充,長春社由零七年起一直有為龍尾進行環境報告監察水質,於旱季濕季各做一次實地考察,抽取水質樣本,政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於短短兩個月完成了三次的水質驗證,根本未能反映水質的實況,只是「玩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