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通識科一個清白

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通識及文化教育科科主任  陳家俊

近期新高中通識科,又再引來社會人士的爭論,包括通識科考評「太偏重政治」、通識科應「去政治化」、甚至取消通識教育科。另外,也有聲音指出為免「有政治立場的通識科教師對學生洗腦」,教師應該申報個人政治立場,亦有議員指出通識科的誕生,是因為「政府認為學生太蠢,不能應付傳統學科,也讓老師可以隨便的談談自由行、拉布就可以草草收工」。

在筆者表達對上述觀點的意見前,讀者宜先明瞭通識科在香港社會的「功能」。香港發展知識型經濟,社會及經濟發展之快及多元性前所未見,勞動市場所需要的專才大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能將各類資訊分析處理,觸類旁通後建構個人知識、應付工作及生活需要的「通才」。通識科之誕生,除了為了迎合社會的經濟發展需要,更重要的是藉探討各種社會議題,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讓青少年關心香港社會,對不平不公不義之事有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公民素質。取消通識科,豈不與社會發展步伐背道而馳?

說通識科要去政治化,大前提是通識科有「政治化」嗎?本科有六大單元十二個主題,直接涉及香港政治的只有其中一個主題「法治與政治參與」,其他只有很少部份有間接的關係。在兩年來的新高中通識科公開考評之十二道題目中,只有兩題屬政治議題,那是真的有「政治化」嗎?

筆者也有些朋友跟某議員的觀點一樣:「通識科很容易教,只要說說新聞時事,就一堂喇!」在這裏筆者要為通識科老師作出平反。其實,通識老師確實經常在課堂與學生討論時事議題,但讀者必須知道,那些時事議題可不是亂選的!老師選用議題,是為了用學生身邊所能觸及的熱門議題,探究一些課程指引中的深層次問題,從而達致通識科的目標。舉例來說,「課程指引」中要求老師帶領學生探討:「全球化對人類來說是祝福還是詛咒?」筆者則曾選用「某跨國大型手機企業在中國設廠對中國人是利是弊?」來帶領學生討論,讓學生明白到跨國企業到內地設廠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存在剝削及血汗工廠等問題。老師還要搜集資料,教導學生如何拆解數據、圖片,提出建議或評估政府措施效能等等。

別人看來是「筍工」,筆者則認為相對傳統學科,教授通識難度更高,不是「隨便的談談自由行、拉布就可以草草收工」的。

那麼,在真正要探討政制議題時,老師的政治立場會否影響學生的立場取向?如會,那通識科真的徹底失敗,因為通識科未能使學生「多角度思考,建立自己有識見的決定」。筆者認為,大家要相信老師的專業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首先,秉持政治中立的態度進行教學活動是老師的基本操守。在筆者教授有關政制的課堂上,曾經要求學生辯論應否在普選行政長官中加入公民提名。在課堂前,我搜集了相同份量的正、反方論點資料發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在課堂後,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場,何需老師多講?
若有老師將自己的政治立場強加於學生,家長大可向局方投訴,現時亦有機制懲罰有違操守的老師,何需要老師申報政治立場?筆者希望藉以上論點,還通識科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