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讀大學

編輯│陳景龍  記者│林愛娜  攝影│陳景龍

「資優兒童」近年經常出現在鎂光燈下,被譽為「數學神童」的沈詩鈞,於二零零七年以九歲之齡入讀浸會大學數學系,同年,只有十四歲的何凱琳,以會考九優成績,獲中文大學醫學院取錄。與此同時,大學開辦的「資優課程」愈來愈受中學生歡迎,但究竟這些「資優課程」能否真正幫到學生?而大學開辦課程的目的又是甚麼?

資優課程增大學學系聲譽

根據教育局資料,目前全港共有四間大專院校支援資優教育,開辦課程招收中學生入讀。學生無須經智能測試證明他們是「資優」,只要經學校推薦,並通過面試及筆試即可入讀。其中香港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更提供持續逾年的資優生計劃,並設立學分制,讓學員讀畢課程後獲得相應學分,不但選報有關學系時可獲額外加分,成功入讀後更可當作大學學分使用。隨着「新高中」課程改革後優先錄取計劃(Early Admission Scheme)已經取消,資優課程變相成為不少名列前茅的學生,入讀心儀學系的「捷徑」。

中文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兼數學系教授區國強指出,中大理學院自二零零一年起開始舉辦資優課程,主因是他當時觀察到香港推行普及教育,正規學校的課程難度降低,令能力較強的學生未必得到針對性的培育。而當時數學系的資金比較充裕,所以決定推行資優計劃,透過學校推薦、學業成績及筆試來甄選學生。

中文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區國強指出,辦資優課程令中學生對大學產生好感。

區國強表示,資優計劃確實提升了數學系的聲譽﹕「這麼多年來,修讀這些課程的學生,拔尖而又選讀數學系的,除了一個入讀了科大外,其他全部入讀中大,可以看到這些課程對喜歡數學科的學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他解釋,中學生來到大學上課,不但學到新的知識,而且得到教授親自指導,自然會對大學產生好感。

區國強表示,數學系每年取錄五十名本科生,當中有十至十五人曾參加中大數學系的學分制資優課程,其中零四年更取錄了二十四名曾報讀有關課程的學生,甚至有學生在入讀中大前,已取得八個學分。二零一零年,中大理學院成立了「少年英才科學院」,課程分成兩個範疇。報讀第一範疇課程的學生,將來升讀中大後,可獲豁免修讀內容相近的科目。以二零一零/一一學年為例,三百五十八名報讀「少年英才科學院」的中學生裏,有一百零五名符合有關要求取得學分。被問為何會加入學分制時,區國強說:「如果你是一個中學生,你不喜歡嗎?」

報讀第二範疇課程的學生,累積一定學分後會獲頒證書,不但符合新高中要求的「其他學習經歷」,日後報考中大科學院部分學系,更可獲額外加分,增加獲取錄的機會。但這種做法會否對沒讀過相關課程的學生造成不公?區國強不表認同﹕「我覺得沒有不公平,因為這只是用一個全面的方法去看申請人的能力,而他真的有一些好的表現。」他補充,其實大部分參與資優課程的學生,成績都十分優異,即使不用加分,也很大機會入讀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