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運的火舌燎原─土地正義聯盟

土盟地區工作

要令火舌燎原,先從地區點燃火種。王浩賢關注中西區的舊樓問題,他批評整個強制拍賣制度只考慮重建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忽略對社會的影響。他認識一位住在西環三十多年的七旬老翁,因為被強拍,在同區難買回同類單位,要由西環搬到九龍–對長者而言完全陌生的社區:「(強拍)這條法例是誰通過的呢?那時是臨立會通過的,一個不民主的議會通過的。降低到八成門檻是誰通過的?功能組別和民建聯通過的。」他認為這些害民的政策在社區造成災難,剝奪了長者安享晚年的權利。

另外兩位「土盟」成員朱凱迪和馮汝竹,則關注元朗八鄉的農地發展:不少地產商為開發土地發展屋苑,強迫租田的農夫遷出農地。朱凱迪說:「新界有很多為了爭逐土地的行為,將農地鋪層水泥和瀝青就變做貨倉,或者丁屋變做豪宅賣…這些媒體可以罵,但如果不『埋身肉搏』的話,是無可能改變現況的。」

馮汝竹 「官員不是我們要怕的對象,官員應該是幫我解決問題的對象。我們不要覺得『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若然如此,你一世都會被人欺壓。」

面對八鄉農夫的困境,馮汝竹和朱凱迪策劃「八鄉人食八鄉菜」,聯繫八鄉農夫,以較超級市場低的價錢,把他們的菜賣給附近屋苑的居民:「八鄉人要食八鄉菜,不要吃外面的菜,(如果)你(八鄉居民)支援不到八鄉的農業,八鄉的農地就會變成貨倉。」
他們又推廣綠色政治生活網絡,組織新居民,令他們多了解地區的現有政治體制和權力流動。據朱凱迪估計,八鄉三、四萬居民中有大約一半是新搬來的中產,他們對自己居住的地區毫無認識:「大家只是活在自己的框,對其他人和住的地方一無所知,他們會變成怎樣又不關心。」因此他們希望組織一個網絡,透過地區工作令居民形成「一個有立場的共同體」。

雖然「土盟」曝光率最高的是參選區議會的五名成員,其實他們背後還有二十多位核心成員,例如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司徒薇、香港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副教授何芝君等都是「土盟」的智囊團。十三個成員組織亦各有擅長,包括前線工作和政策研究。王浩賢笑言:「我們能文能武。」他表示土盟在籌劃初期,開過一些幾十人的研討會,將有份參與香港城市運動的人都拉進來一起討論,當中有興趣留下的就組成了「土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