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運的火舌燎原─土地正義聯盟

編輯│梁杏怡  記者│陳曉蓉 姚尚勤

去年十一月的區議會選舉,出現許多新面孔,其中由一群社運人士組成的「土地正義聯盟」(簡稱土盟),派了五位成員分別出戰八鄉、正街及南丫等五個選區。打着土地公義旗號的土盟雖然輸了議席,但他們還有更遠大的目標,就是發動一場捍衛土地公義的運動。

土地正義聯盟」(下稱「土盟」)的出現並不偶然。包括皇后碼頭「絕食三子」之一的王浩賢、曾參與反菜園村收地的朱凱迪、以及菜園村居民馮汝竹等成員在內,都是社運的「舊面孔」。王浩賢表示,由天星、皇后到菜園村,他們擅長掀起社會對議題的討論和關注,但過去的社會運動雖有成果,很多時卻難以持續下去,欠缺再深入的「耕作」,「怎樣讓議題可以落地生根再深化一些,怎樣繼續使給我們動員的人參與下去?」為了組織這股由社運累積下來的政治力量,繼續參與地區政治,他們決定集結成「土盟」,讓運動的參加者不會那麽容易流失,有機會跟進整體性土地公義的問題。

從社運走進建制

「土盟」的「第一炮」,正是去年十一月的區議會選舉。看看時間表,土盟的成立彷彿也是衝著區選而來。四、五月是「土盟」的醞釀期,七月成立,九月區選提名,十一月區議會選舉。籌備區選時間只有不足兩個月,成員之一朱凱迪解釋,因為「土盟」各個成員都忙着「搞社運」,整年馬不停蹄參與反高鐵預算案、六四晚會和七一大遊行已令他們分身不暇。加上部分「土盟」成員參與的菜園村護村行動,因買地遇到很多阻撓押後了整個搬村時間表,也對籌組工作構成影響。等到「土盟」各位成員聚集起來,區選就「剛好」成為他們第一個集體工作。

王浩賢 「我們搞社區的人,做居民組織,不是渴望別人給能量讓自己發聲,是渴望你的群眾可以自己發到聲。」

在區選中,「土盟」派出了朱凱迪、馮汝竹、王浩賢等五位成員參選,分別出戰五個選區,但全都鎩羽而歸。即使表現較突出的王浩賢,在中西區正街取得接近一千二百票,仍與當選的李志恆相差五百四十票。不過「土盟」輸了議席,卻贏了關注和知名度,王浩賢認為區選令市民集中留意社會議題,對「土盟」而言是向市民解說「社區民主」概念的好時機:「議席不重要,重要是過程怎樣把議題帶到社區。」

「中間人」

「社區民主」、「土地公義」等概念,畢竟與切身利益有距離。王浩賢表示現時聯盟仍處於「個案接個案」的階段,每次都是「近水救近火」:「我們過往做地區工作主要是『救火』水,例如菜園村,那時落區就是『救火』水,田生舊樓收樓問題我們都是『救火』水。」王浩賢認為,未來展開地區工作,不應只限於「抵擋」敵人,而是應該開始「建立」一套理念,讓「土盟」站在個案和政策改革的中間位置:「前進的社區工作就是將個案變成一個政策的層次。」但「土盟」如何做到該「中間人」的角色,聯盟目前仍未有定論:「過去幾年的工作就像斜坡上的石仔,『攝』住車(輪)用的那種,令它不要再倒退,但怎樣再將那輛車推上去,這個需要摸索。」

王浩賢說:「我們過往做到事,但是很多時像煙花一樣,沒有東西盛載下,有些火舌就熄滅了,怎樣令火舌可以燎原,怎成為一個大型土地政策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