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潮作動

詩人積極推動 網絡加速發展

在中學和大專院校,讀詩會、詩聚從不間斷。何以香港近年愈來愈多詩歌活動?有份籌辦今年《詩節》的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教師阮文略解釋,這個現象是源於不少詩人「潛伏」在各大校園,例如嶺南的也斯、浸大的胡燕青等。而中大就有黃國彬、杜家祁、甚至是全中國最著名的詩人北島,近年他們都花了不少心思推廣詩歌。

他表示,自從北島200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聘請後,便開始以他的知名度,邀請國際級的詩人來港交流,在中大作公開的詩歌朗誦和講座。「短短三四年間,北島辦了兩次香港國際詩歌之夜,請了Gary Snyder(史耐德)等美國殿堂級的詩人…本來請到一兩位詩人已經很誇張,但他可以一次過請到十個八個世界級的詩人!」

除了知名詩人的努力,網絡亦是詩潮發展的重要工具。阮文略指,網上的詩歌論壇,如台灣的葡萄海文學論壇、香港的本土文學大笪地等,都是新一代年輕詩人的搖籃。因為年青人能發佈自己的作品、與其他人交流寫作心得,加上作品會印成詩集並製成網上檔案,令有志往詩壇發展的年青人容易獲得成功感。而阮文略每星期都會上載一至兩首詩到台灣的論壇,每首詩大約有數十人次看過,但他認為回覆比瀏覽人次更令人鼓舞,因為不少薄有名氣的詩人如蘇紹連等,都會在論壇回覆、互相交流和切磋。「不過香港(論壇)水平較台灣較差,有些香港人不太願意接受批評。」

跨媒體呈現新詩  帶來新氣象

要將詩推廣給年輕人,有人就嘗試將詩和年青人感興趣的媒體結合,進一步擴大對年青受眾的影響力。香港中文大學內曾舉行「書寫力量」活動,當中的「詩與攝影工作坊」,看準年青人愛用電話「隨手拍」的風氣,特意將詩與攝影掛鈎,使年輕人能因而踏入詩的領域。書寫力量負責人陳燕遐指,同學較易掌握短小精煉的文體,加上對攝影有興趣,工作坊很快便滿額。這反映出跨媒體的滲透力,比單一推廣詩更見成效。

就讀香港中文大學二年級的呂同學,早前應朋友邀請,參加了由中大吐露詩社舉辦的音樂詩聚。她本來覺得詩是很專門,只是有文采的人才能接觸,但音樂和詩的融合令她發現詩可以很生活化,更令她對詩產生了興趣。「去完那次聚會,發現原來有些歌詞可以寫到像詩那樣,像陳綺貞的《太多》是由詩改成歌,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