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臉癱 如何防治

中大腦神經專科醫生劉玉麟表示,所謂黃金時間,是在患病的頭三天接受類固醇治療,療效最為理想;但他同時強調類固醇並非治療貝爾氏臉癱的必需藥物,因其作用只是盡量減低神經線的發炎程度,加快康復:「即使病人不接受類固醇治療,還是有機會康復的」,故醫生會按當時病人的狀況,決定是否需要服用類固醇。除此之外,病人由於眼睛未能正常合上的關係,眼角膜較易變乾,故病人需要滴眼藥水、擦眼膏等方式避免眼角膜發炎和潰爛。

劉玉麟解釋,神經線發炎後,需經歷一段康復過程,一個月左右便會有好轉,而三至九個月便會逐漸恢復功能。不過,在康復的過程中,神經線可能會錯誤地生長至其他地方,引起「搭錯線」的情況,例如肌肉出現不尋常的跳動、淚水控制出現問題等,成為貝爾氏麻痺症的後遺症。

中風亦是成因

黃柏淇的X光照片顯示腦部並無任何問題。(戴晴曦攝)
黃柏淇的X光照片顯示腦部並無任何問題。(戴晴曦攝)

雖然臉癱一般都源於神經線受到病毒感染或風邪侵襲,但亦有其他未知的原因。現年二十三歲為大學生的黃柏淇,在中五時突然患上臉癱,至今仍未能找出確實病因。當時體重約九十公斤的他某天在課堂上大笑時,突然感覺右臉好像被針刺一樣,四、五分鐘內臉部就開始麻痺,右手也無法抬起,且不斷流口水。他形容自己當時的臉就像「鍾無豔」一樣,一邊是正常,另一邊則像有瘀傷一樣變成藍色。他被送去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治療,但等待四、五個小時後,麻痺感漸漸散去,亦沒有任何後遺症。直至現在,醫生為他進行了不同檢查,仍然無法找出病因。不過,他在病發前的兩、三天都沒有睡覺,連續三晚最少喝三罐咖啡以上,故醫生推斷他因疲勞過度而有中風的先兆。

劉玉麟認為臉癱康復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戴晴曦攝)
劉玉麟認為臉癱康復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戴晴曦攝)

劉玉麟表示短暫性臉部麻痺有很多原因,例如局部性羊癇、「生蛇」等,醫生要透過臨床檢查,才能找出當中的病因。

劉醫生亦表示中風為腦血管病的一種,病人的血管可能出現淤塞或者爆裂的情況,導致腦細胞壞死,不能控制神經線,從而導致臉癱。中風跟貝爾氏麻痺症都是導致臉癱的成因,但兩者造成癱瘓的程度有所不同。中大外科學系教授、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國柱指,如果病人只有下半臉癱瘓,例如只有嘴角活動能力受阻,患上中風的可能性會較高。至於貝爾氏麻痺症則會整張臉都會受到影響。除了臉部癱瘓外,黃國柱指中風病人身體活動能力也會變差,甚至癱瘓。不過,他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區分中風和一般臉癱的分別,故建議當病人出現臉癱症狀時,應盡快求診,接受醫生的專業診斷和治療。

採訪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