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飯堂──基層救生網

記者:譚兆昌 陳碧虹 編輯:梁嘉蕊

通脹率持續上升,百物騰貴,一頓普通的午餐,動輒都要三十四元,令一眾小市民大感吃不消。

一些不受政府資助的團體,就各自為協助貧困人士三餐而奮鬥。這些團體,透過收集街市過剩蔬菜、向地區商鋪勸捐物資,又或者控制經營成本等方法,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食物援助。

沒有政府資助,這些團體如何維持營運?它們又能起甚麼作用?以下影片,嘗試解構上述團體如何各出奇謀,致力協助有需要人士。

統計處公佈,今年十月份的通脹率升了6.4%。在各類消費項目中,食品價格(不包括外出用膳)則由今年提升至11.5%,外出用膳的費用亦升了6%。飲食是基本需要,食物卻成為一筆沈重的負擔,特別是對社會基層,如領綜援人士、新來港人士、退休老人等,飲食的花費更是捉襟見肘。

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香港貧窮人口達一百二十六萬。社會團體在各方面配合,例如社區飯堂提供較便宜的膳食,為基層解決溫飽問題。以派發乾糧為主的食物銀行,亦開始提供簡單熟食予上門領取食物的人士。

但製作這類膳食成本高昂,政府資助有限,因此申請食物援助時會有較嚴格的審批。合資格人士每半年只能領取不多於六星期的食物援助,而不通過審批的基層仍有不少,所以就衍生出一些不受政府資助的團體,提供另類食物援助。

食德好是職工盟教育基金下,一個食物回收計劃。它的理念是減少失業人士的飲食開支,以及避免浪費食物,以造就更環保與綠色的社區。它們主要透過員工親身到街市,向菜販收集賣剩的蔬果的方法,減低開支成本。員工會挑選合適的材料烹調,再提供於在職工盟培訓的學員食用。由於計劃的資助者,都希望他們自己能夠籌集部分經費,所以他們開始舉辦了導賞團、籌款晚宴等活動,以籌募更多捐款。負責人指出,政府對處理廚餘的觀念仍很落後,並不願意資助他們,資助只限於舉辦活動。

油尖旺食物銀行與其他五間的食物銀行,雖然都是向有需要人士提供食物,但不同的是它並沒有接受政府資助。計劃由私人團體資助,但經費只資助行政費用,而食物就要由工作人員募捐回來。幫助的對象,除了貧窮人士、老人家外,也包括少數族裔及難民,分別提供乾糧與熱食。它的物資,主要來自尼泊爾人店舖,以及部分中小型機構的捐助。此組織的所在地,就正是尼泊爾廟。由於贊助將明年12月完結,所以此組織很大機會停止服務。雖然如此,組織沒有打算要求尋求政府資助,因為這會令他們受限制,無法再提供食物予難民、露宿者等不合資格人士。在片中,我們會簡單列出申請食物銀行的條件,令人們明白申請資格限制。

食物銀行是一個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自零九年開始,政府撥款一億元,由社署與五家非政府機構合作推出食物銀行,在全港提供416個服務點,提供暫時的膳食支援,如罐頭、餐劵等。

五家與社署合作,推出食物銀行的非政府機構包括:
1.聖雅各福群會(服務範圍:荃灣、葵青、香港島及離島)
2.東華三院(服務範圍:深水埗、九龍城及油尖旺)
3.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服務範圍:觀塘、黃大仙及西貢)
4.香港婦聯有限公司(服務範圍:沙田、大埔及北區)
5.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範圍:屯門及元朗)

接受政府資助的食物銀行需按照政府指引,為申請人設限,例如﹕申請者必須經由社工轉介,他們每半年只能領取不多於六星期食物。另外, 正領取綜援,或是傷殘津貼和高齡津貼的人士,均不能申請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地區位置

除了有規模的組織會幫助貧困人士,也有小市民不求賺錢,在自己經營的飯店,平價出售低於市價的飯菜。雖然正面對通脹壓力,但位於深水埗的北河燒臘飯店,老闆陳灼明透過四處格價、開源節流等方式,仍能提供較平價的餸菜予顧客。此處的兩肉一菜飯,只需要廿二元,份量足夠兩個人吃;十多元一個盅頭飯,還附送青菜,比起坊間食肆便宜一兩成,不僅吸引居住附近的人士,甚至遠至沙田、馬鞍山,甚至是西環的老人家,在有兩元乘車優惠的日子,都特意來到這兒光顧。雖然老闆陳灼明,曾經一度想放棄此盤生意,但在各方資助,如社區、遠至澳洲的個人捐助,以及業主在加租方面的體諒下,加上他本人不心存「賺大錢」的心態,只求能維持開支,不用自掏腰包,都鼓勵他繼續做下去,發揚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