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史科

重新打造中史科

據考試及評核局的統計,首屆中學文憑試中,全港七萬名考生,只有八千五百人應考中史科。選修人數只佔全港考生約十分一,沒有獨立成科的學習體驗被懷疑是原因之一。但不論是綜合人文科、新歷史科或是獨立中史科,中國歷史在學生眼中仍難以擺脫沉悶、多背誦、不實用的形象,無法吸引學生主動踏出第一步認識學習中國歷史的好處。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中史科主任楊嘉麗娜認為,探究式學習可增加中史科的趣味性。三年前,該學校已轉回獨立中史科。相比之下,有更多探究元素的歷史與文化科使學生更有興趣學習中史。「我們會帶所有中三學生參觀不同的博物館,然後再動手做一個小小的博物館。」這些活動不但能使學生認識歷史材料的編整,更享受學習過程。

余智輝︰「由大屋搬細屋,面積少了,便要扔掉東西。」

余智輝則指出,新高中的中史科課程亦有一些改善空間。現時課程採取跳躍式編排,每個朝代只會教與主線有關的內容,其他枝節則不在課程之內。如宋朝的主線是集權,王安石變法等枝節便不會教授。「雖然內容是深化了,但一個時代的脈絡,學生是否不需要知道?」學生完全不知道中間的來龍去脈,根本很難理解科目內容;不理解,自然便產生恐懼。

對於中史科老師而言,不能獨立成科的中史教學方式當然未能發揮其效益。然而,每年修讀高中中史課程人數銳減是不爭的事實,不論學生是對中國歷史失去興趣或是害怕面對內容艱深的中史科考試,解決方法都不應止於是否獨立成科的討論,而須從課程內容、編排甚至考試模式中重新審視。正如余智輝所述,「如果方向是正確的,我們不是要想怎樣廢了它,而是要想怎樣可讓學校有空間實行。」不想中史科於學生的腦袋裡消失了,便要想如何在他們的小宇宙裡顯出中史科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