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 雲門不是一場獨舞


始終台灣

「雲門不是夢想,而是一種手段,希望能夠讓普羅有機會接觸到舞蹈。公屋小孩居住空間很小,回到家只能縮縮的,舞蹈讓他們伸展,重新認識身體。」到了三十八年後的今天,林懷民也確確實實的把雲門帶進社區,到學校、鄉鎮、甚至地震災區去做戶外表演,把享譽國際的舞蹈分享給台灣的人民。

早在下鄉之前,雲門就已經俘虜了美國以及歐洲的觀眾。在首次到美國巡迴的四十場表演中,林懷民就創造了三十二次全場起立鼓掌十五分鐘的佳績。從簡陋的舞台,到世界級的表演場地;從寂寂無名,到得到權威的肯定──短短兩個月內,雲門贏得了國際的掌聲,也奠定了在世界舞壇的地位。

到今天,雲門已經成為每年花三分一時間到世界各地巡迴表演的殿堂級舞團,是一眾藝術工作者夢寐以求的。林懷民卻說是迫不得已:「我不太渴望雲門到國外去演出,但我不得不到紐約到倫敦去做表演。因為你要知道,耶穌在家裡也不過是個木匠的兒子。所以你一定要到世界其他地方,大家才會當雲門是一回事吧。」到最後,林懷民放在心上的,還是台灣的人民:「雲門的經營重頭到尾都是想為一般的老百姓服務,即使是公屋出來的小孩,也可以聽聽貝多芬。」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經營雲門三十八年,過程絕對不是一帆風順。一直以來,舞團要兼顧海外演出和社區義演平衡收支,而名師設計的舞台、服裝和音樂版權費也逐次演出計算,雲門幾乎都是欠債出國,然後用門票收益回家還債的,經濟好不困難。七七年,因為受傷、以及兩位摯友的離逝,林懷民崩潰了;八八年,亞洲經濟發展巔峰,金錢比文化重要,台灣社會功利掛帥,林懷民絕望了。兩度離開,三年後帶著更堅定的心回到雲門:「社會從來不會因為你的夢想而改變,它從不。那我們就改變自己吧,就改變得更強壯吧。」

有無數挫敗支持著的林懷民,終於了解到創辦舞團是一份責任,不能恃藝術家脾氣說走就走,「慢慢的,責任就成了一種習慣,是空氣和水,要告訴整個社會這(文化藝術)有多重要。」

或許是林懷民學會面對社會的現實,或許是社會需要雲門帶來一點心靈和物質的平衡,林懷民在九一年許下一個一輩子的承諾──雲門不會再停了。

而政府也在九三年回應林懷民的熱情,終於向雲門發放第一筆補助:「剛開始的時候,前面的十九年沒有任何的補助,仍然做下去,於是就煉就了一股賴死賴活的生命力吧。」
堅持,不光是因為面對現實,更是多年以來努力的成果。在得到第一筆政府補助後,雲門舞集在九三、九四年起飛了,飛到一個讓人望塵莫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