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殺手 中文科

問題二:校本評核徒勞無功

新學制多個科目都設校本評核,把考生平日的表現計算在公開試成績內。縱然中文科早在高考時已設校本評核,但新學制中文科的評分項目卻比高考繁複。學校需向考評局呈交四個分數,每個分數只佔全科成績的百分之四或六。然而,老師為了這小小的分數,卻花上大量時間計算成績。

以往中化科的校本評核只需呈交兩份閱讀報告。現時的中文科校本評核除必修部分的閱讀報告,還多了選修部分。津貼中學議會有接近三百五十名成員學校,去年一直收集多間中學對新學制的意見。該會的調查指出,為了符合考評局持續性評估的原則,單是一個選修單元的分數,老師便需進行最少三次評估。該會主席林日豐表示,老師同時擔當教學和考官的角色,壓力大增。

而且,新高中校本評核不如高考般,不再是「師本評分」,而是「校本評分」。香港華仁書院中文科主任葉永恒指出,以前各班老師各自決定校本評核的功課內容。現在,不同班別雖然由不同老師任教,但同級的功課要一樣,以統一學校的評核內容。這使他們在給予功課前,要與全級老師先商量功課內容。批改功課時,又要商討準則,甚為耗時。

葉永恒老師認為,若能重設範文的話,可選文言的文化篇章,加強學生文化根基。

雖然老師在處理校本評核的分數,用了許多心力時間,但考評局最終還是參考學生的公開試成績,再調整分數。因此,總成績仍以公開試為主導,校本評核並不能避免「一試定生死」的命運。而且校評分數時不會獨立顯示,只是計算在綜合能力一卷中。老師無從得知調整之後學生所得的分數。

葉永恒慨嘆:「做了這麼多工作,考評局最後還是不相信我們計算出來的分數,又何必繼續推行這個項目?」他說,老師們均認為校本評核是勞多功少的工作,希望當局能精簡甚至取消這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