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目話當年

節目內容愈趨灌輸學識 趣味漸減

提起兒童節目,不難想起一張張「哥哥姐姐」的面孔。唐直言過去的主持較「萬能」,例如做手工、變魔術等,主持先向專業人士學習,再親身轉授小朋友;而現在主持僅介紹專家,由專家直接向小朋友示範。唐慨歎此舉令節目趣味減低,亦影響主持形象﹣﹣由「姐姐」變成了訪問者,令節目好像變成時事雜誌訪問。譚玉瑛亦認為以前的兒童節目較適合兒童觀看,現在的兒童節目似乎偏向大人,並非以小孩為出發點,亦沒有照顧到兩、三歲的小朋友。她引用小主持的工作為例,有時他們會被安排訪問時要「追問」,但她認為這並非小朋友本性,只是大人加諸小孩身上的要求。

此外,節目中常有遊戲競技,邀請小朋友上節目參加;亦時有不同環節教授小朋友各類技能常識。如《閃電傳真機》「認字特警」教導小朋友辨認正字;《至NET小人類》「穿梭詩人天地」以音樂形式向小朋友介紹不同詩歌。不過節目內容比重愈趨灌輸學識,不再是以娛樂小孩主導,而且程度亦愈見艱澀,例如四月的《放學ICU》同一集已有兩個教授英文的環節,教授的生詞「nostril」(鼻孔)及「epidermis」(表皮)卻屬於中學生物科課程。記者就此訪問了約三十名大學生,大部份文科生說不出這兩字的正確含意,甚至包括一名英文中學畢業的歷史學碩士研究生。

昔日風光不再 因小孩童真不再?

114wkid6
Vikki姐姐(唐韋琪)懷念那個兒歌興行的時代:「有三個不同年代的人都記得這首歌,他們陪著我成長,我也陪著他們成長。」

Vikki姐姐(唐韋琪)懷念那個兒歌興行的時代:「有三個不同年代的人都記得這首歌,他們陪著我成長,我也陪著他們成長。」

唐韋琪當年演唱的動畫主題曲大受歡迎,她猶記得九十年代小朋友放學趕回家收看兒童節目的情境,亦曾在街上聽見小學生說:「喂,快點,快播放長腿叔叔了!」當時除每日下午播放的節目外,周邊節目亦多姿多彩,例如九二年起每年暑假舉行的兒歌金曲頒獎典禮,可惜已於一零年停辦;零一年創辦的《至NET小人類兒童雙周刊》與節目內容互相呼應,如兒歌速遞,但亦於零六年停刊。幾名受訪主持不約而同感嘆,隨著科技進步和娛樂選擇增多,兒童節目已難以重拾當年光輝。

早前某潮流雜誌提及「兒童節目七宗罪」,其中一宗為「兒童主持過份老積作狀,冇晒童真」。曾經修讀兒童心理學的譚玉瑛,亦有感當代小朋友沒有以往的純品和童真,她形容現在的小朋友較滑頭,很懂得看「眉頭眼額」。例如以往小演員由父母帶到錄影廠,不太清楚要做什麼,NG較多,亦曾出現偷偷睡覺的有趣場面。她覺得這是小孩的自然表現,不過現在的小朋友對自我要求很高,或希望炫耀自己,會將稿本背得滾瓜爛熟,亦會因自己失誤而哭泣。她認為小朋友是直接受家長影響,近年眼見大人也變了許多:「現在經常很多人說小朋友沒有童真,但小朋友只是受害者,現在很多大人培育的小朋友是不會有童真的。」正如「怪獸家長」和「直升機家長」的出現,隨著大人對小孩的要求提高,不少孩子的時間表已被補習班和課外活動鋪滿,或許已難以再輕輕鬆鬆地欣賞兒童節目了。

兒童節目相關法例

根據《廣播條例》,本地免費電視台每周必須播放至少41.5小時指定播放節目,兒童節目屬其中之一。《廣播條例》前身的《電視條例》,1964年生效時並沒有兒童節目相關約章,直至1980年五月,電視顧問委員會向立法局提交《第七號報告書》,建議電視台每日最少有1.5小時兒童節目,當中最少一小時於下午四至六時半間播放,以照顧大部份上午校及全日制學童需要,動議於當年十二月三讀通過,自此納入《電視條例》,沿用至今。廣播事務管理局2009至2010年度年報顯示,兩台全年播放兒童節目時數於七項指定節目中排行第二,僅次於新聞節目。

114wk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