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前必儲骨質

編輯:永凱媛  記者:洪楚欣 彭可欣

113bone1

現年二十一歲的朱靄雯於去年五月骨折受傷,她憶述當天,其朋友因貪玩以「公主抱」的形式把她抱起,怎料失去平衡向前跌倒,她右半身先著地,頓時痛得不能動彈。到了醫院,醫生還對她說:「應該沒大礙,你這麼年輕不會怎麼樣的。」但檢查後發現傷勢比想像中嚴重,醫生診斷她恥骨斷裂,有機會影響生育,更告訴她其骨質密度比同齡人低了一倍。

骨質疏鬆症一向被認為是「老人病」,年輕人如靄雯都覺事不關己。不過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如過度節食、缺少運動、不曬太陽等,令年輕人骨質密度偏低,增加老年患上骨質疏鬆以至骨折的風險。要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就要從小儲存骨質,未雨綢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骨質疏鬆是一種漸進及系統性病變,其特徵為骨質密度低及骨骼組織變薄,從而引致骨骼變脆和增加骨折的機會。以往的患者多為高齡人士,特別是更年期後的女性,但近年有研究發現年輕人已有骨質密度偏低的情況。

113_bone_3
朱靄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令她的骨質密度偏低,到骨折後,才醒覺骨骼健康的重要性。年輕人骨質情況令人擔憂

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骨科)系主任鄭振耀教授現正就青少年的鈣質和維他命D攝取量作研究,結果顯示年輕女性於兩方面的攝取量不足,骨質密度亦不如理想。該研究隨機抽出二百多名十一至十六歲的健康女性,並研究其飲食、運動習慣與骨質密度的關係。研究發現,她們的平均鈣質攝取量只有七百毫克,比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建議的一千三百毫克低近一半。至於維他命D的攝取量,超過七成半不達正常水平,她們的運動量和睡眠時間亦不足夠。若不改變其生活模式,估計到達三十歲高峰期時,她們的骨質密度仍會偏低。目前正進行對年輕男性的研究,最終結果稍後會公佈。鄭教授表示,骨質疏鬆是全球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各國政府亦開始關注和尋求改善方法,他強調:「It will come, it’s coming.」

儲存骨質防疏鬆 頭三十年最關鍵

一般青少年甚少關注骨質健康,而且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再加上骨質密度測試並不普及,人們往往到骨折後,才意識到骨質偏低的危機。

就像靄雯的個案,她本身過瘦,身體質量指數(BMI)只有十五點多,比正常值十八點五至二十四為低。中學時雖為排球代表隊,但升讀副學士後再沒有恆常運動的習慣。她一日三餐吃得少、愛吃零食、少喝清水,再加上完全不吃奶類和豆類製品,缺乏鈣質吸收,但她都不以為意。到骨折後,始發現其骨質密度比同齡人低一倍,而骨折的後果亦比預期嚴重。原本預計兩星期可康復,靄雯卻花了一個月才能出院,出院時仍須攙扶拐杖,其後須持續接受物理治療和定期檢查,家中更安裝了扶手及防滑墊。現時雖恢復正常生活,但她也不敢隨意跑動,且每天也服用鈣片和各種維他命補充品。